汉语与中国玉文化
玉也有健身治病之功效。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玉石“除胃中热,喘息烦满(懑) 久服轻身长年(《别录》)。润心肺,助声喉,滋毛发(大明)。滋养五脏,止烦躁 五脏百病,柔筋强骨,安魂魄,长肌肉,益气,利血脉,久服耐寒暑,不饥渴,不老神仙。人临死服五斤,三年色不变(《本经》)。”(《本草纲目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二——玉屑》)现代科学对玉有了新的发现,玉石中有对人体有益的十几种微量元素,对健康的人有保健作用。
玉是物之精华,是尊严、美德和情爱的象征,君子比德于玉,在中华文明字典里,没有其他物质能与玉相提并论的,我们民族自古就有薄金银而厚玉的习俗。玉之秀,秀在和谐,黄金俗气,钻石张扬,玉贵在有内涵,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玉之美,美在经典。玉在国人眼中是神物,其精气远望如在,近看却无,可望而不可即,但玉在人的心底,永久念想,永远无价,故而有了养玉的风气,盛世更为烈。
古人给玉下了简洁而又模糊的含义。《说文》云:“玉,石之美者。”《辞海·玉部》则解释为“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其实玉就是一种洁白半透明、带光泽的石头。质地细密坚硬,晶莹有光泽。由这些解释我们可以明白,玉石原为同类之物。玉既然是石头,可为什么会受到中国人的崇拜呢?众所周知,在远古石器时代,石器是重要的劳动工具和防身武器,尚属于物质文化的范畴。到了青铜器时代,生产工具、武器由青铜或铁取代了石器。但石器时代对石头的重视、喜爱,仍保留在先民观念之中,特别是对石中之精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