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与中国玉文化
中华民族的传统哲学思想是主客一体、天人合一,思维习惯突出内向探求和自我省悟,表达方式则偏重于含蓄式和具像式,喜用客观事物的比喻和谐音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于是在语言的运用中便出现了一批象征词语。这批象征词语的最大特点,是通过具体事物的形态习性特征来表示一种抽象的意义,或者说汉语的象征词语的表义方式主要通过借物喻义或借声取义来表示象征意义。具体而言,汉语象征词语的象征意义往往通过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习性特征,然后根据事物间的相互联系而构成联想意义,并且这种
联想意义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含义。
玉作为石中精品,具有精良细腻的质地,纯净怡人的色泽和清脆悦耳的声音,给人以安静高洁的美德,所以古人又有以玉比德之说,从社会理念上提倡“君子比德于玉。”《礼记》马氏注曰:“玉之为物也,能柔,则温润而泽,所以为仁;能刚,则廉而不刿,所以为义;能抑,则垂之如队,所以为礼;能物,则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所以为乐;能敛,则缜密以栗,所以为智;能彰,则瑕不掩瑜瑜不掩瑕,所以为忠;孚尹于中,旁达于外,所以为信;始之以仁而成之以信,凡此皆粗而为人道也。”这里显然把玉拟人化,赋予玉以德行、人格的内涵,使玉具有了君子“仁、义、礼、智、信”的德行操守。孔子也阐明玉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十一种品德,强调玉的可贵不仅仅在于外表的美,更重要的是其内涵代表了君子高洁的品行操守。由于玉成了君子的化身,因此“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在古代成为—种风尚。玉成为高尚品德的象征,成为信义的象征。汉民族就是通过玉石质地精良细密、色泽洁白纯净、声音清脆悦耳的习性特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