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与中国玉文化
象征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满腹才华,并形成了大量借玉之物征取义的象征词语。
古代诗文中有很多地方用玉形容品格高尚的人,把玉作为君子的象征,作为立朝为官、为人处世的标准。如《涛经·大雅,卷阿》中称赞贤土“如圭如璋,令闻令望。”即贤士像玉圭、玉璋一样品行美好,光耀千古。《三国志·蜀志·谯周传》:“周长子熙、熙子秀”裴松之注引《晋阳秋》:“身寄虎吻,危同朝露;而能抗节玉立,誓不降辱。”用“玉立”来比喻周、熙、秀祖孙三代的操守坚贞。《北齐书·元景安传》:“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又《南史·王僧达传》:“大丈夫宁当玉碎,安可以没没(无所作为)求活!”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的浓缩和概括。另外,还有用“玉界尺”来比喻正直而温和的人,如《新五代史·唐六臣传·赵光逢》:“光在唐以文行知名,时人称其方直温润,谓之玉界尺。”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玉壶、冰心,在人情交往中,表示主人如玉—般的高洁情怀。此外,象征高尚纯洁词语还有:冰壶玉衔、冰壶玉尺、精金良玉、金玉其质、守身如玉、松贞玉刚等。用玉来象征满腹经纶之才的例子更是举不胜举,如《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曰:‘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圣人孔子自比美玉“待贾”而沽。《楚辞·怀沙》中有“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这里的“瑾’“瑜”即是屈原对自己经邦纬世之才的代称。《世说新语》中王戎赞山涛为“璞玉浑金”。人们还常用玉笋来比喻才士众多,如《新唐书·李宗闵传》:“典贡举所以取多名士,若唐冲、薛庠、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