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社会学考研资料共享
家庭的人,未受过教育的人,很早就结婚的人,要养活众多家庭人口的人。
12、 关于职业在声望·财富和权力方面巨大差异的原因有几种理论。功能主义认为职业地位的差异对于社会的有效运转是必要的。没有这样的差异,人们就不会需要未社会从事需要接受长期正规教育的重要工作。冲突理论认为,上层人士对于下层人士的剥削产生了不平等,缺少平等对于社会来说既不是必要的也不是有益的。格尔哈特·伦斯基试图把这两种观点结合起来,他认为在现代社会,形成分层制度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权力,而不是经济。同时认为有些不平等实际上可能有助于社会功能的发挥。
第十章 社会阶级与贫困问题
1、 社会阶级地位对人们的生活机会有着深刻影响。所谓生活机会是指一生中获得一些重要目标的可能性。与社会上其他人相比,地位较低的人可能寿命短健康差,享受不到平等的法律,接受教育的机会少,社会参与的机会有限。
2、 贫困是指在物质资源方面处于匮乏或遭受剥夺的一种状况,其典型特征是不能满足基本生活之所需。按照相对贫困的定义,在一个特定社会中如果一个人物质上比正常水平少得多,那么他就是穷人。与此相对,绝对贫困的定义确定一个收入线,低于这条线,个人或家庭就不能维持最低水平的生活。
3、 “责怪受害者”是一个通常用来描述认为穷人的穷困主要是他们自己的责任这样一种倾向的词语。社会科学家提出了几种解释持续贫困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存在一种贫困文化,即一套穷人共有的规范和价值观。根据这种观点,穷人由于接受了包括无能的意识和不愿规划未来在内的一套价值观,从而适应了贫困。这些价值观抑制了他们利用已有机会的能力。许多社会科学家不同意贫困文化的观点,他们转向贫困的结构性解释,这种解释是认为贫困是社会中持续的不平等造成的,例如权力·财富和其他资源分配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实际上迫使一些人处于贫困状态。
4、 广义上讲,社会福利是指为了促使个人的功能发挥和使之获得最低的社会生活水平而提供的一系列项目·好处和服务。
第十一章
1、 少数民族群体是指在一个社会中,那些可以通过某些生理的·社会的或文化的特征识别出来的·被这个社会当作偏见和歧视对象的人所组成的任何群体。民族群体被定义为任何与其他群体具有社会意义上的区别,并且有自己的亚文化,有共同意识的群体。种族是指共同具有某种遗传意义上的身体特征的一群人。因为不可能研究纯粹的种族类型,又因为区别后天学习的行为与先天遗传的行为以及不带偏见地测量智力与感情特征有困难,所以很难对智力和情感构成方面的种族变化作出评价。然而,有一点似乎也很清楚,即民族或种族群体内部个体间的差异大大超过了群体间的差异。
2、 尽管每一个少数民族具有不同的经验,但是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经受过偏见和歧视。偏见指采取先入为主的方式判断某些人·事情或者状况,当事实证明作出的判断是错误的时候,它仍然坚持不变,这时偏见就成为一个问题。刻板印象是指关于某类人群的一种简单化的或未经证实的概括。偏见是通过社会化学习形成的,在专制型人格的人身上可能更常见。
3、 歧视是指针对某些群体或类别之成员的不公平或不平等的待遇。偏见和歧视未必一起出现,但是二者往往相互加强。偏见和非正式歧视通过法律并不能轻易地得到改变。
4、 一个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得到的待遇取决于社会的价值系统与社会组织类型,取决于少数民族群体的性质以及其他的反应。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模式可以分为两大类:接受和排斥。
5、 接受的一种形式是同化,即指主流社会对新成员的吸纳。同化既可能是文化上的,也可能是结构上的。为了同化,少数民族群体可能改变其社会结构以与主流模式相一致,或者主导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可能混合以产生一种独特的新文化(熔炉模式)。当少数民族群体在文化上与体格上与主导群体相近时,同化就更有可能容易而快速地发生。
6、 另一种接受模式是混合,即某一民族或种族群体与主流人口在生物意义上的结合。还有另外一种模式是文化多元论,这是指这样一种文化模式,在这种文化模式中少数民族群体完全参与主流社会,但是仍然保持许多他们自己的社会和文化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