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时空问题是科学问题,也是哲学问题。既是理论的命题,更是经验的命题。由于时间和空间问题包涵多层次的含义,我们必须首先要回答时空观的相关问题,然后才能对时空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时空观是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根本看法和总的观点,人们的思维方式不同,就会对时间和空间的本性有不同的看法,因此这样的命题不能简单地被任何一个学科宣布解决,而需要选择一个最佳的思维范式,采取一个综合的理解过程。
人类对时空的理解方式,最常用的有三种思维范式:第一是科学思维范式,第二是哲学理解范式,第三是人类学思维范式。科学思维范式是指近代以来在自然科学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虽然已被300多年的自然科学成就证明它的优越性,但其秉承的工具理性,使它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时间的空间化倾向;二是毕达哥拉斯主义的时空描述;三是时空的形式化,四是时空之流的去主体化;五是标准的多元化。这样,单从科学思维范式出发无法解释时空观的本质问题,与此同时,传统的理论哲学的思维方式从实体性思维跳跃到主体性思维,并深陷其中而积重难返。对时空的理解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仅把时空看成是束缚主体实践自由的必然条件,只看到主体活动必须严格地在时空下进行;另一个是把时空看成是纯粹的心理体验。现代哲学的发展,有两个转向,一个是发轫于马克思的“实践的转向”,另一个是“语言学转向”,语言学转向实际上是西方理论哲学没落的表现,哲学研究的重心转变成为人类属性之一的语言,可以说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是“前进”中的“停滞”。如果说,“语言学转向”是理论哲学之花的枯萎,而“实践的转向”则赋予其新生的希望。人类学不是一个单一的学科,人类学的内容不但涵盖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解剖学,而且还包括社会学、历史学、哲学等内容,是以人类社会生活为根本立场的哲学态度和方法。人类学思维方式是发轫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被海德格尔所成功运用的一种新兴的思维方式。本文以前三种思维方式的发展为序,通过对古代、近代时空观念的回顾和梳理,以时空观念随人类实践活动发展的主体性逐渐觉醒为主线,在对自然科学、哲学历史上差异性和多样化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