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根据布鲁姆的智力发展曲线,生后头4年(4岁)儿童的智力发展最快,已发展了约50% 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是人的社会性。 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儿童发展的三大方面。 直接影响到儿童个性品质的形成,影响儿童人格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亲子关系。 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是依恋。
一般认为婴儿与主要照料者(如母亲)的依恋形成大约在生后6-7个月。
婴儿从6-7个月开始,对依恋对象的存在表示深深的关注。当依恋对象离开时,就会哭喊,不让离开;当依恋对象回来时,会显得十分高兴。这是婴儿依恋发展的特殊情感连接阶段。 安全型依恋是较好的依恋类型。
父母善于与孩子交流,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尊重孩子的需要,同时常对孩子提出明确而又合理的要求,这种亲子关系类型是民主型。 最有益于幼儿个性良好发展的亲子关系类型是民主型。
父母对孩子过多干预和禁止,对子女态度简单粗暴,甚至不通情理,不尊重孩子的需要,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不予满足,不支持子女的爱好兴趣,更不允许孩子对父母的决定和规定有不同的表示。这种亲子关系属于专制型。
父母对子女不关心、不信任,缺乏沟通,忽视他们的要求,或只看到子女的缺点,否定过多,任其自然发展。这种亲子关系属于放任型。
儿童同伴之间的交往最早出现的时间是在生后6个月。
儿童之间虽有相互作用,但把大部分注意都指向玩具或物体,而不是指向其他儿童。这属于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物体中心阶段。 儿童对同伴的行为能作出反应,并常常试图支配其他儿童的行为。这属于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简单相互作用阶段。
玩各的。 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阶段是在2-3岁。 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阶段是在3-4岁。 女孩认为男孩穿裙子也很好,反映的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特点是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 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阶段是在5-7岁。
孩子们认为男孩要胆大、勇敢、不能哭,女孩要文静、不能粗野等。他们认为违反性别角色习惯是错误的,并会受到惩罚和耻笑的。如一个男孩玩娃娃就会遭到同性别孩子的反对,认为不符合男子汉的行为。这反映的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特点是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 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是儿童良好个性品德形成的基础。 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基础或前提是移情。
移情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是在4-6岁。 导致亲社会行为的根本的内在因素是移情。
一般不会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是(D)A社会生活环境B儿童日常生活环境C移情D遗传基因 攻击性行为最大的特点是其目的性。 儿童为了获得某个物品所作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这是工具性攻击。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大量的或经常发生的是工具性攻击。
下列不属于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是(C)A父母的惩罚B榜样C移情D强化 儿童看暴力电视会增加儿童以后的攻击性行为,这说明榜样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 造成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家长与子女关系。
第十三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和特征,都是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的,例如,出生头几个月的孩子不会认人,6个月左右才开始认生;1岁半以前还没有想像活动和人类特有的思维,2岁左右才逐渐出现想像和思维。这表明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总趋势是由不齐全到齐全。
幼小儿童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一会儿玩插塑片,一会儿又去画画。后来随着年龄增长,心理活动逐渐组织起来,有了稳定的倾向。这表明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总趋势是从零乱到成体系。
新生儿的心理,可以说一周一个样;满月以后,是一个月一个样;课时周岁以后,发展速度就缓慢下来;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