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中所需运用的各项技能”,并设想学生一旦拥有此项技能,即可凭借此技能来探究问题,其所获得的知识也就能具有“真”的特质。 苏教版过程技能的教学(或学习)活动系模仿科学家在实验室中的研究工作所为,期望学生经过这样的教学模式,能熟练科学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各项技能。即使在他长大成人之后,在处理事情及解决问题时,能够像科学家一般地思考、一般地做。 首先,这里回答几个一线教师的疑问,并以此来解说科学过程技能的内涵: 1、科学过程技能是培养动手能力,还是培养理性思维能力? 科学过程技能是人们在处理问题、解决问题时的心智活动过程,所有的理性思维过程理都是如此。在实际的分科教学中,也只是有些过程偏重其中的一部份,但是这并不意味没有经历其它的部份,只是掠过的时间较短而已。 2、科学过程技能是不是指的就是操作实验的能力? 有人把科学过程技能看成是科学研究方法之一,是发生在实验室的事,因此,他们把科学过程即等同于进行实验的过程,把科学过程技能应用于实验教学法中,培养学生规划、设计及执行实验的能力,在强调由实做中学习的自然科学教学中,把科学过程技能视同实验之操作能力应是一种很合理的认定。 3.科学过程技能中是否涵盖知识认知及其它各项智能的成份? 在中国人的表述中,把某种能力用技能来表述,似乎有削减心智思考的成份之意,而其实,由科学研究过程来看,若要拥有这些技能,都是不能免地包括有思考的成份,应宣称为执行能力,似乎更为适宜。 例如:苏教版科学教材中所列的观察技能指的是能运用五官来从事观察、能借助仪器或引发特殊反应的方法来观察、能作定量的观察、能注意到变化量的观察、能作异同比较的观察。 于是,我们就会引发一些疑问:这些观察的行为是目标已经被确定之后的行为呢?还是包括有自主性的选择目标的思辨行为? 若是属于前者,则它仅是一种技能,它的层次很低,根本不需要怎么去教导,学生自己就很容易学会的。若是属于后者,就是行动者对当前的状况要有所了解、对正待探究的问题有所认识,而决定做出有目的、有方法的观察行为,那么,它就不仅只是技能了!因为,行动者是在为了了解状况、处理问题而作观察的,是有意识、有意义、有目的、有方法的观察,因此应称为观察能力才是。 再以分类技能为例;所指的如将生物依其活动的特征分成植物与动物、将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溶液的化学性质分为酸、碱及盐三类????从这些例子中,我们立即知道;每项分类的动作其背后均有一个目的,而且,均依照事物的某一属性来分类。于是分类不仅只是一种奉命行事的技能,其实包括有针对某问题(目的)所应观测的重点之选择、对此重点所具有的关键属性之认识、此一属性呈现在各类事物之表征的认识等认知上的活动,因此分类不仅只是技能,应还包括许多概念的认知成份,故应算是一种心智能力。 再比如,如果将控制变因、解释数据(推理演绎思维)、形成假设(包括有想象、创造的智能)、下操作型定义(包括有综合统整的智能)??各项技能加以解析,我们将发现科学 过程技能不仅包含有知识的认知成份,还几乎包括有想象、创造、推理、综合等各项智能的运作! 不过,分析的结果所得如此,并不令人感到讶异!这应是人类智能运作的本质——没有某一项的能力可单独存在的,各能力之间总是或多或少会和其它项的能力有相互依存或包容的关系。也因此,科学过程技能几乎涵盖所有人类的智能! 接下来谈谈苏教版小学科学过程技能的培养。 首先,科学过程技能是从实际操作中联系形成的。因为既名之为技能,自然地要由实际操作中学习;学生实地从事科学性的探究活动,经历问题的确定、假设预测的提出、解决策略的拟设、执行、数据的萃取、数据意义内涵的推断、解释资料、提出报告????以及教师的临场陪伴、协助学生完成此一工作。如此重复的以这种工作模式来从事探究活动,过程中必定会遭遇到各种阻难,而处理这些阻难之后自然学习到各项过程的技能。 其次,科学过程技能似乎不宜用分项练习的方式来学习。虽然我们将科学家从事科学实验的过程加以解析,并提示出某过程中所运用的操作技能,这当然有助于了解这项科学探究行为的起、承、转、合的变化。不过,若是这项实验的规模不大、或是面对的问题含蕴的内容不太宽广,那么,这个科学过程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经历而完成,这时候若要拘泥于一个个步骤的依序操作,可能不切实际或不可能。 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