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新闻学院传播方向博士考试专题
存竞争带来的心理压力, 娱乐化媒体成为受众压力缓释的好去处,新闻娱乐化也适时而生.
2.市场成因: 当市场逻辑成为主宰,发行量、收视率等标志着受众群的数量指标成为媒体的生命线,媒体须在竞争中追逐并保持市场份额,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原则转化为对受众群的追逐,而媒介产品生产和销售也不可避免地执行市场经济商品的通用原则,即什么商品最好销,消费群最大,就生产什么。效益为王,是新闻娱乐化的经济成因。
3.媒介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一味地娱乐新闻、哗众取宠,简单模仿国外港台娱乐报道方式,反映出一些媒体及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意识的缺失,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些媒体把新闻报道的重点放在炒作上,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把新闻做“软”上,淡化新闻所承载的社会批判功能和舆论导向任务,缺乏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精神,也缺少挖掘深度和培养高尚审美情趣的能力。
4.受众心理需求: 从受众心理的角度来看,媒体把重大严肃的硬新闻转化为富有个人色彩、戏剧性和故事性的软新闻,娱乐节目让受众亲身参与节目,能引发作为受众共鸣,进一步拉近和受众的心理距离。这是娱乐化新闻的受众基础。
5.跨文化冲击: 处在文化传播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西方国家新闻界所追求的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接近性、重要性、人情味等新闻价值要素以及编辑方针、运营模式、操作方法的商业化取向不可能不会对我们的新闻媒介发生影响。
弊端:
1.传媒庸俗化,媚俗化,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倾向会使媒介的权威和社会责任感下降,公信力丧失,危害社会风气
2.受众自我精神的丧失,感性欲望的诱发和泛滥:a娱乐是排斥思考的文化,娱乐媒体培养了去聊的看客,而非冷静思考,有独立思想的人,降低了媒体的教育意义;b造就歌舞升平的浮躁环境,产生按摩麻醉功能;c.一味迎合受众猎奇心理,揭露他人隐私视作理所当然,不顾职业道德渲染暴力和色情场面调动受众欲望,社会公共道德岌岌可危.
3.过分强调媒体娱乐功能会影响其他功能的正常发挥.
十五:互联网监管到网络治理09年考过
1.在某种意义上,强制性的信息过滤和信息封锁政策,使网络监管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一种管制“暴力”,并且与网络事件中网民表现出的暴力言行产生三种对应:
(1)对私人领域的入侵。2008年的“姜岩事件”,网络上的污言秽语不堪入目,“人肉搜索引擎”的强大威力将网络上的道德义愤转化为现实生活的暴力行为。此时不得已而为之的“以暴止暴”—严格的网络监管成为公众的普遍诉求。
(2)民族情绪的放大。由于国内受众无法直接接收国外媒体,所有相关报道均来自网络转载,信息流通的不对称使信息内容退居次要位置,信息所传递出来的“情绪”成为主导,并迅速蔓延到网络的各个角落,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匿名性激化了非理性的情绪放纵,网络监管对国际信源的强行阻断,客观上起到了“以暴促暴”的作用。
(3)公众舆论的宣泄。网络媒体对公众人物和政府行为的舆论监督功能在中国大陆现行的监管政策下实施的被动性与局限性,导致网民不断伺机寻求不满情绪的宣泄口. 对信息透明的渴求、对言论自由的期待,在网络事件中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得以爆发,网络监管与网络暴民之间形成“因暴致暴”的恶性循环。
++在“严管死控”之外探索网络治理的新途径,成为中国网络社会的必要选择。国际社会对中国网络监管形象的所谓“妖魔化”解读和单向度否定不但在某些方面影响到国家形象,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中国在互联网治理中的话语权。
2.网络治理的定义:按照联合国网络治理工作组的定义,网络治理是由政府、私营机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