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新石器文化格局及其与周边文化的关系
二、东北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区域特征
与长江和黄河流域相比,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从各地区出土的属于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内涵来看,其总体特征主要可概括为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新石器时代遗址大多数分布在江河沿岸的台地上,草原和湖泊地区发现的遗址多分布于沙丘,临海的多属贝丘遗址,山地丘陵地区还发现有洞穴遗址。以燕山南北为代表的几个主要地区,遗址分布比较密集,文化层堆积较厚,遗迹遗物比较丰富,说明这些地方应是新石器时代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其余地区,文化堆积较薄,内涵比较单一,一方面可能与工作做得较少有关,另一方面也暗示出当时人类活动可能缺乏长期性和连续性,即当时的生活可能很不稳定,游动性较强。
第二,新石器时代的石制品,主要包括压制石器、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三种。在较早的文化中,压制和打制石器所占比例较大,晚期的文化中磨制石器较多。但是某些以渔猎经济为主的地区,自始至终都大量使用压制的细石器。压制石器主要为石叶、石刃、尖状器、刮削器、切割器和枪头,打制石器主要为网坠、石锄、石矛、石镞、刮削器、砍砸器等,磨制石器主要有石斧、有孔石刀、石锛、石凿、石铲、柳叶形石镞、石磨盘、石磨棒等。当然有些石器在制作过程中还兼用了不同的方法。在大量的石器当中,有的与农业生产有关,有的与渔猎经济有关,还有的可能是手工工具或日常生活用具。
第三,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陶器,绝大多数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炊具、储藏器和饮食工具。陶器的颜色很不一致,有灰褐色、黄褐色、黑褐色、褐色和红色多种。颜色的不同,多与烧制过程中氧化或还原的程度有关,而时代作风表现得不是特别明显。陶胎内多夹砂、夹滑石粉、夹蚌壳粉,而真正意义上的泥质陶或细泥陶并不多见。陶器多采用泥圈套接法制成,有的经过慢轮修整,轮制陶基本不见或少见。用泥圈套接法制做陶器是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一大特点,这种方法在后来的青铜时代乃至铁器时代还普遍使用。器表施纹的陶器占相当大的比例,从纹饰的布局上看,早期陶器多通体施纹,即纹饰在器表所占面积较大;晚期陶器多局部施纹,即纹饰在器表所占面积较小。此外早期多复合纹饰,晚期多单一纹饰。从纹饰的施印方法来看,主要分压印、刻划、贴附、绘彩四种。其中前两种最多,后两种使用较少。从具体的纹样来看,压印纹主要有之字纹、席纹、网格纹、人字纹、鱼鳞纹、菱格纹等,刻划纹主要有平行线纹、人字纹、网格纹、水波纹等。其中压印之字纹最具特色,是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中普遍流行的一种纹饰。陶器的造形主要是平底器,而三足器、圈足器和圜底器较少。平底器中最多的是筒形罐, 此外为钵、碗、盆、壶、杯等。
第四,新石器时代的房址大部分为圆形或圆角方形半地穴式,室内一般都有灶坑,有的为土坑灶,有的用石块或石板砌成方形或圆形灶。目前发现房址较多的主要有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新乐下层文化和后洼下层文化。从面积上看,房址有大有小;从布局上看,各地也不尽相同。以西拉木伦河流域为中心的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和富河文化,其房屋多成排分布,并区分为不同的区块,整个居住地往往有壕沟环绕。下辽河流域的新乐下层文化和鸭绿江入海口处的后洼下层文化,其房址布局特点多是以大型房屋为中心,周围环绕以若干参见许永杰: 东北境内新石器时代筒形罐的谱系研究#, 北方文物#1989年第2期;冯恩学: 东北平底筒形罐区系研究#, 北方文物#199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