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6年第2期
做法在我国牡丹江流域的石灰场遗址、振兴遗址和嫩江流域的昂昂溪遗址群、黄家围子遗址、小拉哈遗址中均有发现,而且是石灰场下层文化和昂昂溪文化陶器群中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特征。这种文化区域间的共性,或许表明它们本来属于相同的文化系统,或者说明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曾经有过密切的联系和交流。
最后,从远东南部的滨海地区来看,这里与我国的图们江流域毗邻。该地区目前已确认的考古学文化主要有鲁德纳亚文化、博伊斯曼文化和扎伊桑诺夫卡文化。其中属于新石器时代较晚阶段的扎伊桑诺夫卡文化,其筒形罐的表面主要是以刻划短斜线纹、人字形纹和复线回形纹(雷纹)为主,整体作风与当地较早的鲁德纳亚文化和博伊斯曼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而与我国图们江、鸭绿江流域和朝鲜半岛北部的金谷文化、后洼上层文化、西浦项遗址一至四期遗存的陶器风格相近。由于器表施刻划人字纹、斜线纹和回字形(雷纹)纹饰的平底筒形罐,是图们江流域、鸭绿江两岸和我国辽东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典型特征,加之扎伊桑诺夫卡文化在当地找不到自己的源头,因此有人认为俄罗斯滨海边疆地区的扎伊桑诺夫卡文化很可能
是我国辽东!图们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向东扩张的结果。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俄罗斯远东南部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与我国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确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不仅都以平底筒形陶罐作为最主要的生活器皿,而且陶器的纹饰风格也表现出了很大的一致性。所以从大的文化传统上看,将新石器时代的俄罗斯远东南部地区看作是与我国东北同属于一个大的平底筒形罐文化区的认识,%应该是完全正确的。
(五)与朝鲜半岛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关系
东北的东南部地区和朝鲜半岛相连,二者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间有着很强的共性。从辽东半岛及黄海沿岸地区的考古发现来看,遗存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以压印之字纹和压印席纹为代表,另一类以刻划人字纹、短斜线纹为代表。两类陶器的造型均以平底筒形罐为主。在年代上前者早于后者,这一点已被好几处遗址的地层叠压关系所证实。在文化性质上,前者被分别定名为小珠山下层文化和后洼下层文化,后者被分别定名为小珠山中层文化、小珠山上层文化和后洼上层文化。
朝鲜半岛的新石器时代材料已经积累了很多,(遗存同样可区分为两大类:一类以饰压印之字纹和压印席纹的陶器为代表,主要见于美松里下层,清川江流域的细竹里和釜山东三洞、庆尚南道蔚山新岩里、东莱多大埔等地。这类遗存数量较少,年代应与辽东半岛小珠山下层文化和后洼下层文化处于相同发展阶段。另一类也是朝鲜半岛新石器时代文化中最主要的部分,即以刻划人字纹、斜线纹、席纹、叶脉纹和绞索纹为代表的遗存。这种遗存又可据器物造型的不同进一步区分为两组,一组以西浦项遗址出土的遗存为代表,其特点是流行平底陶罐,器表局部施纹,主要分布在清川江以北地区;另一组以弓山遗址和水佳里遗址出土的遗存为代表,特点是流行尖圜底陶罐,器表自口至底通体施纹,主要分布在清川江以南地区。
关于朝鲜半岛西浦项组和弓山组的关系问题,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差别主要是在于地域上的不同,彼此之间在年代上虽互有交错,但基本上是同期存在、并行发展的。
%
(参见冯恩学: 俄国东西伯利亚与远东考古#,第259页。参见冯恩学: 俄国东西伯利亚与远东考古#,第271页。参见朝鲜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李云铎译: 朝鲜考古学概要#,第15!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