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采用零基预算并取得成功。20世纪80年代后期,通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出现创造了可能性。这时的全面预算管理涵盖了企业的生产、控制、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正如著名管理学者戴维·奥利(David·Otley)说的,“全面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够将组织所有关键问题融合于一个体系之中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从国内的研究状况看,全面预算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相关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
(1)关于理论方面的研究
李建平(2008)提出分权与全面预算管理相互依托,共同提高企业竞争力,分权型体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即目标的偏离,难以集合信息流,经营风险控制的弱化并就其解决的办法从预算管理的组织架构、严密的运作流程方面提出了一些看法。曾纪澍(2009)从全面预算管理的五大环节着手,阐述了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方法。即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科学编制全面预算;严格控制全面预算;全面评估预算执行情况,严考核硬兑现;加强预算执行分析。
(2)关于实务方面的研究
王树宏(2009)从实务的角度出发,指出全面预算编制、审定、执行、考核方面存在的难点并提出完善性的对策。李秀丽(2009)就预算管理界出现的两种发展趋势“改进预算”及“超越预算”阐述了自己的疑问。她认为“超越预算”的观点没有充分的重视到预算管理的经济属性,没有考虑到预算管理的事前估算特性,未分析造成预算管理“期间僵化”的原因,未对预算管理与收益计划之间的关系作明确的说明。郑军(2010)阐述了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实践中的现实障碍,即总会计师职责不明确,权小责大;部门企业对总会计师制度存在误解;总会计师制度不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提出了要使全面预算管理更加科学、有效需使预算编制、执行、调控、考评各个环节有力配合。
(3)关于法律方面的研究
张玉欣(2011)提出我国现行《预算法》的宗旨过于强调预算“工具性”职能,这不利于预算法价值的实现。提出国家预算的深层实质是一种法定的特别信托。预算“最终目的论”要求从不同层面契合国家预算法定特别信托的深层实质。即国家预算以公众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以市场为根基。建议《预算法》立法宗旨应集中体现“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孟庆瑜,房建恩(2012)就我国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的这项法律条文详细阐述了四个重要意义即此项举措有利于完善我国财政预算的分配制度,提高我国的依法理财水平,强化宏观调控及遏制腐败。
综上所述,国内外诸多学者已从理论、实务、法律等不同的角度对全面预算管理进行了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者们一致认为要实现公司的有效治理和公司的整合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