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以及沉重工作压力下的现代工业化社会的人来说,毕竟提供了一条可供休息的途径,人们因此可以大大缓解其心理紧张和内在焦虑。
通俗文学虽然以娱乐为主要特征,但并不能因此就否认它的思想性和教育性。鲁迅先生指出:“俗文之兴,当由二端,一为娱心,一为劝善”。在优秀的通俗文学中,其娱乐性和思想性教育性都是统一的,并将其思想和教育意义灌注到娱乐中。比如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郭靖,《笑傲江湖》中的不为虚名、不为权势、不拘俗礼、放荡不羁的令狐冲,《天龙八部》中的对苦难人生的怜悯之心等等,都具有比较明显的思想性和
教育性。(例证可进一步发挥)
2、举例论述物质方式的发展变化对文学的影响。
答:一般来说经济基础对文学本身的影响则往往是间接发生的,但带有根本制约性的特点。根本制约性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其一是指文学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基础的变更,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中隐含着解释各种社会现象的最终根据。其二经济基础对文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决定着文学发展的宏观趋势、整体面貌和基本属性。 对于文学的根本性制约主要表现:
第一, 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着文学的时代面貌。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的性质与特点的形成,最终都要受这个时代的经济基础的制约。物质生产方式也会对文学形式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社会生活的改变丰富和扩充了文学的内容,而新内容的表现必然促使与之相适应的新形式的产生,于是出现了文学体裁、结构方式和艺术语言等方面的创新。
第二, 是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会直接影响文化的普及、提高与繁荣。经济基础决定着文学的发展演变。经济基础的变更影响着文学的发展变化,并不是亦步亦趋、如影随形,而是或早或迟、参差不齐。因为包括文学在内的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系统的变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除了要受物质生产方式的制约外,同时还要受其他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某些时候,文学的发展与物质生产的发展变化并不同步。具体说主要有这两种情况:第一种,在某个时代产生了一种艺术方式,而后虽然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提高了,经济发展了,这种艺术样式反而衰微了甚至消亡了,而对于后人而言,这种艺术样式也因此成为不可企及、划时代的典范。这是文学艺术和物质生产在纵向发展上的不平衡关系。第二种不平衡是从横向比较而言,指处于同一时代的各国之间,某些物质生产水平较低的国家,取得了比物质生产水平高的国家更高的艺术成就。
3、评述西方文论中关于艺术本质的观点的发展历程。
答:关于艺术本质问题,西方美学史大体经历了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和新古典主义(公元前6世纪-公元17世纪),这是西方美学的古代自然本体论美学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本质理论以古希腊以来的“艺术摹仿自然论”为主旋律,以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是自然的镜子说”为变奏曲,突出艺术的客体性。第二阶段是从启蒙主义到德国古典美学(公元18世纪-19世纪中叶),这是西方美学的近代认识论美学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本质理论以经认识论观点改造过的“模仿论”和“镜子说”为主旋律,以“艺术的表现论”为变奏曲,高扬艺术的主体性。第三阶段是从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和西方现代主义美学到新马克思主义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美学(19世纪中叶一20世纪末),这是西方美学的现代和后现代人类(社会)本体论美学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本质理论是一曲曲无主题变奏曲,形形色色的观点交混回响,新曲层出不穷,怪腔怪调甚嚣尘上。尽管如此,这三个阶段如同历时演进的三部曲,其间的种种声音都或多或少、或隐或显与人类、人类社会、人类的某种精神因素、人类的语言相联系。
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文学理论试题
一、术语解释
1. 文学的主体性 :文学的主体性是指,在文学活动中,主体自身的各种条件,尤其是他的人生经验和他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与理解,对文学把握社会生活会形成深刻的影响,由此形成了文学这种社会意识形式的主体性特征。文学的主体性说明,文学并不是客观对象如实投影于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一种在主体的积极参与下,通过虚构方式才得以形成的,包含了主体成分在内并受主体的情感、意志所支配的意识现象或精神生产。
2.母题:母题是指源于传统的、不可再分的“最基本的情节因素”,如西方文学中常见的错认身份、老少婚配、儿子寻父、子女对父亲忘恩负义。
3.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开始指的只是一种写作技巧,即“自动写作法”,虽然它无视文学创作的规律,但并未超出文学的范畴。后来“超现实主义研究所”成立,其成员从达达主义分化出来,激烈反对传统文化和资本主义社会异化,想用超现实的追求解放人性,成为一种文学流派。超现实主义崇尚梦幻和无意识,认为梦幻可以解决人生的主要问题,无意识甚至癫狂可以摆脱功利的狭隘现实,并有助于把想象和实际结合起来,以成为“超现实”。超现实主义极力倡导“自动写作法”,其目的在于摆脱意识的控制并开发直觉的、非逻辑的无意识的力量源泉。
4.兴观群怨: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指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表明了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振奋,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认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情感、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制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孔子的“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