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通俗文学根本的审美特征在于通俗性。通俗文学有许多别名,如俗文学、大众文学、消遣文学、消费文学、娱乐文学、畅销文学等,虽然略含贬义,但却充分体现了其通俗性。通俗文学的通俗性首先表现在它的内容是通俗的。以宋元话本小说来说,当时的现实生活变成了民间的新闻传说,然后成为话本小说内容的基本来源,因此,爱情、公案两类作品最多。作品歌颂了市井细民为爱情斗争、追求幸福生活的历程。可见通俗文学的内容是与人民大众密切相关的。通俗文学在表现形式和语言特点上也是通俗的。其结构形式清楚明了,如章回小说就继承了话本小说的特点,通俗易懂。通俗文学的语言是在群众语言的基础上提炼加工而来的,保
留了群众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口语化、个性化的特点,尤其是俗语的大量应用,生活气息相当浓郁。当然,通俗文学的通俗性并不排斥文学性,通俗并不等于庸俗。
通俗文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富于传奇性,主要表现为故事情节的传奇性。为了适应读者的审美要求,满足读者的好奇心理,通俗文学往往故意提高故事情节的传奇性,使情节的发展以奇制胜,以奇取胜。这并不是说传奇性就意味着离奇古怪、不着边际,而要合理运用虚拟、夸张等艺术手法,通过典型化途径将生活集中概括起来,做到既奇又真,既真又奇。
通俗文学的又一个特征是娱乐性。通俗文学所担负的使命主要是娱乐,满足读者“娱心”的消费观念,使人们短暂地从烦恼琐屑的人生中超脱出来,获得心理愉悦。因此,惊险、刺激、悬疑、浪漫的通俗文学往往为大众喜闻乐见。强调通俗文学的娱乐性也不能忽略思想性、教育性。“娱心”之外还需“劝善”,将娱乐性与思想性、教育性统一起来。
四、分析题
1、刘勰:感物说(是以诗人感物……亦与心而徘徊。)
答: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这里,刘勰提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感物说。诗人受景物的影响有所感触,引起无穷的联想,在经深入的观察、体验之后,随物赋形,意随物转,而后形于言。在同一篇,作者分析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喝同样是强调“物”对“情”的生成意义和触发作用,景色变化影响人的心灵,于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铺写而成文。这里,存在着一种心与物、主体与客体的互感关系,不完全等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现实生活对文学的决定作用。总而言之,感物说认为,作家诗情文意的萌生,得之于外物的感发,是事、物触我,意有所动,有感而发,文辞随焉。同时,刘勰认为,“情”的抒发应是自然的流露。“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既如此,他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感情的真诚自然远胜于矫饰虚夸。 感物说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古人认为,人和大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是相通的,是互相感应的;因而,能够保持内心空明,与人合天,与物为一,“与万化冥合”,那是一种极致的人生了悟与审美体验。感物说,应物而感,情动于中,发而为声,传达那种人与自然的际会神合,而不失自然不损自然,也就是在靠近上述的了悟与体验。
2、黑格尔:“内容非他也,即形式之转化为内容也;形式非他也,即内容之转化为形式也。”
答:这段话出自黑格尔哲学著作《小逻辑》。把历史的辨证的观点运用于哲学,他建立了自己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这段话表明:内容与形式密不可分。这一哲学原理同样适合于文学作品的构成。作品的内容具有一种内在的逻辑,它要求文学形式按照它固有的逻辑去表现它,这也就是说,作品的内容决定着作品的形式;但形式不是消极因素,它作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成分,积极地作用于作品的内容。实际上,文学作品的内容不是单纯的题材(包括主题、人物、环境、情节和情景等),单纯的题材还只是一堆材料,至多是经过作家构思过的材料,在它未获得确定的形式之前,它还不是作品内容。作品内容是指经过一定的文学形式加工、塑造过的题材,换言之,题材在得到了文学形式的有力的安排改造、表现之后,才转化为真正的内容,这是一体化的互动的过程:内容形式化和形式内容化。内容与形式相反相成,相互辉映,因而各倍增其表现力。列宁对黑格尔这段话给予了肯定的评价:“黑格尔则要求这样的逻辑,其中形式是具有内容的形式,是活生生的实在的内容的形式,是和内容不可分离地联系着的形式。”就艺术作品而言,“一件艺术品,如果缺乏正当的形式,正因为这样,它就不能算是正当的或真正的艺术品”因此,这同样告诉我们,内容与形式是密不可分的,我们不能离开内容来谈形式,也不能离开形式来谈内容。
五、论述题(50分)
1、文学审美情性与以丑为表现对象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是建立在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之上的,审美是文学价值取向的内在规定。但是,肯定文学具有审美的属性并不是说它只能表现美的对象,不能写丑的东西;而是说文 …… 此处隐藏:326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