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
三、论述题
1、举例说明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
答:非直观性使文学形象在清晰性和明确性上,永远无法和其他艺术形式相比,但它使文学形象摆脱了感官形象的束缚,而且有了更自由、更广阔、更深邃的表现力。
从艺术表现的角度看,语言艺术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语言艺术的表现很少受时空的限制,对社会人生的反映有巨大的容量。不受时空限制,使文学既可表现一时一地稍纵即逝的思想感情,也可反映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表现深邃宏大的历史内容。(少年听雨歌楼上,中年听雨客舟中,而今听雨僧庐下)
第二,语言艺术能够深刻、细腻的传达思想感情,表现人的心理活动。其一,文学可以通过语言塑造形象,以形象符号传情达意,使那些难以言说或不可言说的情绪、感受获得一种具象化的表现。其二,文学可直接展示思维活动过程,传达只有语言才能确切表达的思想认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第三,语言的丰富表现潜力拓展了文学的审美空间,使文学在把握人生上成为最自由、最带普遍性的艺术种类。在语言艺术家手中,可以通过种种技巧和手法,挖掘和开拓语言表现的潜能,使语言变为得心应手的工具。(一朵妖红翠欲流)
2、文学语言的深层义是怎样生成的?
答:深层含义是指隐含在字面意义之下的内在含义或言外之意,它往往是含蓄的、不确定的、有弹性的,甚至是不同含义并存的,因而提供了多种理解的可能。具体说来,文学语言的深层含义包括双关义、暗示义、反讽义、比喻义、象征义、言外义等多种。
上述种种深层含义的产生,都与特定的语境密切相关。语境包括语言上下文和情景上下文。语言上下文指语言本身的环境,亦即言辞环境,包括词语、句子、段落及篇章等内部诸关系;情景上下文又称言辞外上下文,指的是语言社会环境。在传统的理解中,语境主要指某个词、句、段与它们的上下文之间的联系;而在瑞恰兹的语义学批评理论中,语境概念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拓展:即在共时性上,扩大到与我们诠释某个词有关的某个时期中的一切事情;在历时性上,表示一组同时复现的事件。在瑞恰兹看来,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的语境中缺失的部分”,而这缺失的、没有出现的部分,也就是隐藏在字面义之下或之外的深层含义。例如,陈毅的师作:“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从字面义来看,它写的是一种自然现象,而在深层含义上,我们不仅将其看作身处逆境的作者革命精神和情操的自喻,更理解为对一种正直、高洁的人格,威武不屈的精神的赞颂,这种深层含义不只来自诗作的语言上下文本身,更来自言辞外的整个社会历史环境。正是在这种特定的语境中,“大雪”和“青松”都成了具有丰富寓意的象征。“大雪压青松”的深层含义,可理解为任何邪恶势力、严酷环境对正直高洁之士或卓越特出人才的压制、诬陷和诋毁。、
从接受主体来看,文学文本中缺失的、没有在字面上出现的深层含义的生成,离不开读者的细心品味和深入开掘。如瑞恰兹所说,语境中有一种“节略形式”,因为一个词往往承担几个角色的职责,即它具有多重意义,而在文本中,这些角色可以不必再现,由此造成了语境的缺失。这缺失实际上是文学语言中的艺术间空,它为读者留下了再创造的思维空间,而读者理解力和想象力的充分发挥,便可生成语言的深层含义。早有人指出《红楼梦》的人物语言特点,多用“缩句法咽住”,这其实也是一种艺术的省略,是不写之写。如黛玉临终前,只说了半句话:“宝玉!宝玉!你好……”读者于此,便可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体会黛玉此刻耿耿于心却始终未明言之意。作者不写,反而胜过写出来的千言万语。这里,语言的艺术间空提供了一个蕴涵着多种理解潜能的深层框架,而真正使深层含义现实化的动因,则是读者的积极参与。
华中师范大学1999年文学理论试题
一、术语解释
1.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的一种观点。康德认为艺术活动是人类想象力的游戏,是一种自由的游戏,是合目的性和无目的性、有意图性和无意图性、艺术和自然的统一。席勒和斯宾塞发展了康德这一思想,提出了“过剩精力”这一概念,认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人类除了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外,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人们打发多余时间和精力的方式就是游戏,它是艺术发展的早期形式和艺术的本质。
2.文学流派:所谓文学流派是指一批作家因为在思想倾向和文学观念上有相近的见解,在创作实践上有共同的艺术追求,并以他们的创作实绩显示了相似的风格特色而形成的创作主体。
3.(诗歌的)扩展式结构:
4.叙述角度:叙述角度又称叙述视角,是指作品中对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即作家以什么身份充当作品的叙述者。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叙述者参与的即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观察的即第二人称叙述,叙述者全知即第三人称叙述。
5.典型性:在文艺作品中,是指艺术形象所达到的概括化和个性化统一的程度。艺术形象的个性特征愈鲜明、生动,揭示的社会本质愈深刻,个性与共性愈统一,典型性就愈高。典型性要高于形象性,它是衡量艺术形象成功与否的一个尺度。具有高度典型性的形象,才能成为典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