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研究生运动训练学笔记
生物化学以及训练学的诊断方式,采集大量信息了解情况,进行调整,并注意反馈给运动员本人。
(三)及时对训练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尽管人们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努力使计划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和预见性,但是同时训练计划又永远只是对未来训练时间的理论设计,因为情况会发生很多变化,需要不断进行必要调整和修正。
第四节 系统训练原则
一、释义:
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这一原则的确立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特征密切相关。它一方面指出运动员只有长时间、持续地进行训练,才有可能攀登竞技体育运动的高峰;同时又强调,在一般情况下,必须循序渐进地、而不是突变式增加训练负荷,才能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
二、科学基础:
(一)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
系统的持续训练是取得理想训练效应的必要条件,人体对训练负荷的生物适应必须通过有机体自身的各个系统、各个器官、各个肌肉乃至每个细胞的变化,一点一点地去实现。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他不仅涉及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同时又受到先天和后天的因素的影响。因此人体技能的适应性改造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改造,都不是短时间内所奏效的。而训练对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影响,必须通过人体内部的适应性改造才能够实现。适合人体生物适应规律的训练,能够使运动员在生物学方面发生有益的变化,这就需要较长的时间。
(二)训练效应的不确定性:
运动员在负荷效应下所提高的竞技能力,都具有不稳定性。当训练的系统性和连续性遭到破坏而出现间断或停顿的时候,已经获得的训练效应也会消退以致完全消失。为了避免这种消退,必须在训练效应产生并保持一定时间的基础上重复给与负荷,使得训练的效应等到强化和积累,使得运动技能得到不断改进和完善。因此,要向获得理想的训练效应,有效地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必须保持训练过程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不间断地参加训练。
(三)生物适应的阶段性:
人体在训练负荷下的生物适应过程,不仅是长期的,同时也是有阶段性的。机体对一次适应负荷的反应可以分为工作、疲劳、恢复、超量恢复和训练效应消失等几个阶段,在更长的一段时间的跨度内,运动员机体能力的变化同样经历着不同的阶段,这就是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阶段。
为了在重要比赛中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运动员总是力求通过科学地训练和安排,使自己从心理和生理上做好充分准备,在比赛中最大限度地动员机体的潜力,把自己在训练中获得的竞技能力充分地发挥出来,创造优异的成绩。
三、训练学要点:
(一)保持训练的系统性
1、健全多级训练体制:运动员系统的多年训练活动,必须以健全的多年训练体制为保证。尽管不同国家的训练体制各有自己的特点,但是都着眼于保证运动员多年系统训练的实施。我国目前现行的三级训练体制,包括中小学课外训练,业余体校和竞技运动学校的训练以及优秀运动队的训练这样三个层次,各自担负着多年训练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训练任务。
为了保证不同层次的训练组织完成各自的任务,使运动员得以保持多年训练的系统性,在最佳竞技年龄区间表现出最高的竞技水平,各层次必须紧密衔接,防止各级训练自行其是,相应的对策是:建立各项目运动员在不同年龄阶段系列的训练大纲;建立与多年训练各阶段基本任务相适应的竞赛制度;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鼓励中小学、业余体校、技术运动学校的教练员认真完成基础村里俺和初级专项训练的任务。
美国等许多国家的俱乐部制、德国的体育寄宿学校、古巴的青年体校,都对保持少年时期和成年时期训练的良好衔接起着重要作用。
2、建立和强化正确的训练动机:运动员只有具有强烈的训练动机,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坚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