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M],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28-344页。
④John Rawls, Lectures on the History of Moral Philosophy[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2000, p2. ⑤关于法律的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相关研究,可参见孙笑侠:《法的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第5-12页。
⑥自然主义用事实概念来界定价值概念,用事实判断来确证价值判断;直觉主义认为可以直接认知一些道德概念和判断的本性,但并不主张一切道德问题的本性都可以直觉感知;描述主义认为从描述可以直接推导出评价或从事实判断可以直接推导出价值判断;情感主义认为价值判断的本质在于表达主体情感而非客体事实;规定主义认为道德语言和道德判断的本性在于规定性。由于对价值构成要素理解不一,这些观点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参见王海明:《新伦理学》(修订版)[M],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301-320页。 ⑦马克思:《国际工人协会章程和条例》[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35页。
⑧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参见高全喜:《休谟的政治哲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7-169页。
参考文献
[1] [美] 艾德勒.《六大观念》[M].郗庆华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年:197.
[2] [英]麦考密克,魏因贝格尔.《制度法论》[M].周叶谦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250.
[3] [英]休谟.《人性论》(下)[M].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80年:534.
[4]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3年:134-136.
[5] [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7.
[6]王海明.《新伦理学》[M].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1年:328-344.
[7] [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60-117.
[8] [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118-190.
[9] J. Habermas’ Moral Consciousness and Communicative Action[M]. tr. C. Lenhadt and S. W. Nicholsen:Polity Press , Cambridge . 1990’66-89.
[10] J. Habermas’ Between Facts and Norms [M]. tr. W. Rehg : Polity Press , Cambridge.1996’179,323-324.
[11]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M].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Cambridge , Massachusetts. 1971’235.
[12] 孙笑侠.《法的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5期,1999年:5-12.
[13] [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59.
[14]王海明.《新伦理学》(修订版)[M].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8年:217.
[15]W. D. Hudson’ The Is – Ought Question : A Collection of Papers on the Central Problems in Moral Philosophy[C] .ST. Martin’s Press , New York . 196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