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选A 材料中“扩大参加政协的成分、单位和名额”“使这次政治协商会议成为集中代表全国人民力量的大会”强调要注意参加政协的代表的来源要尽可能代表不同的阶层、群体,故A项正确。材料虽然提到扩大名额的问题,但不是重点主张,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强化革命性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信息,故D项错误。
猜想二:以情境材料为载体认识经济建设的成就
3.下图直接说明中国(
)
A.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C.全面展开“大跃进”运动 D.效仿苏联开展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选B 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中国初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故A项错误;从图示中的“1954”和“万能工具胎”可以直接看出“一五”计划期间重点发展重工业,故B项正确;“大跃进”运动的时间是1958年,与图示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效仿苏联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从图示中不能直接体现,故D项排除。
4.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这种做法在本质上( )
A.标志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B.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C.切断了农民与市场的有机联系 D.杜绝了贱买贵卖的剥削方式
解析:选C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建立生产合作社,生产资料由私有变为公有,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建立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1953年还没有建立社会主义,故B项错误;从“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可知限制了市场的作用,导致农民和市场分离,故C项正确;D项是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作用,但不能体现其本质,故D项排除。
5.1953年6月5日,周恩来在外事工作会议上说:“两大阵营的对立当然是基本的,但 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其意在说明( )
A.“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已不符合国情
B.“冷战”并不影响不同制度国家间的交往
C.外交工作将迎来宽松的外部环境
D.外交工作在国际社会取得重大的影响
解析:选B 解读材料信息,“两大阵营的对立当然是基本的”说明A项错误;1953年正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采取了封锁、孤立的外交政策,C、D两项表述错误。材料中“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说明“冷战”并不影响不同制度国家间的交往。故答案选B。
6.1946年,中国高等院校中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到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1947年,政法科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大大降低 B.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即将展开
C.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成果 D.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解析:选B 学生比重降低不等于绝对数量降低,因此不能反映学科地位的大幅变化,故A项错误;这一阶段中国的发展目标是将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教育为经济服务,受政治影响,故出现题干中所述变化是合理的,故B项正确;“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于1957年提出,故C项错误;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于1965年初步形成,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