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商人的变化,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故B项错误;据材料“商人出现频率很高且多以主角的身份出现”“重视商业描写,商人多以拼搏形象示人”可知,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商人阶层地位变动频繁,故D项错误。
6.(2015·广州质检)1567年,明穆宗同时开放了“海禁”和“银禁”,诏令“朝野上下率用银”,从此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白银进口。据统计,自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西班牙从美洲横越太平洋,经菲律宾运到中国的白银,占新大陆白银总产量的3/4。由此可见,当时(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式
B.中国和西班牙垄断了世界贸易
C.中国的航运和对外贸易发达
D.中国是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对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理解能力。直到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在当时商品贸易全球化中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世界其他国家都从中国购买价廉物美的商品,使中国成为贸易全球化的大市场,故选D项。A、B、C三项与材料不符。
7.学者们通过各自的研究 ,对明清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往往作出不同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 远行村坊织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 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 苏州长阊门外南濠黄家巷 (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 (到了清代前期)生齿甚繁,人物殷富,闾阎且千,鳞次栉比。 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 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 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
——(清)徐锡龄《熙朝新语》
材料二 (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材料三 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GDP ,提出自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中国的GDP在世界GDP的比重从23.1%增长到32.4%;而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仅从23.3%增长到26.6%;贡德·弗兰克认为,直到1800年,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 尽管这些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但它毕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前,中国的传统经济究竟是不断发展,还是处于停滞的状态?
——李根蟠《关于明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
(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描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经济政策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悖论”,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要求: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表述成文,富有逻辑,不超过250字)
解析:第(1)问,由材料“远行村坊织成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 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概括出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由“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 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概括出区域间长途贩运业发展。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 以便进入官僚行列”进行概括;第二小问由“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分析出重农抑商的政策。第(3)问,是历史小论文的撰写,具有开放性,要注意明确观点,联系所学,史论结合。
答案:(1)表现:区域间长途贩运业发展较快,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商帮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