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生产要素市场基本消亡,产品市场也在国家的计划控制之下,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
材料二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确实包含许多因素:劳动力、土地、资金、资源等。但能使各要素有机、合理的发生作用,还是取决胜于制度安排。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中国,(1978年)前后三十年的基本国情和自然禀赋并无质的差异,但发展程度却有天壤之别。
——宋鲁郑《从西方丑闻看中国崛起》
材料三 1949年以来,中国努力推进现代化的蓝图,是先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它始终是决策的指南。 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赫鲁晓夫奉行的乌托邦主义,中国的毛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 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摘编自[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体制变化的主要表现,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进1978年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制度安排”的具体表现。
(3)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务实主义的探索”的突出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经济体制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实践历程。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概括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从材料一“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国民经济紧运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概括即可。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我国从1978年起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领域所发生的改变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概括材料三中邓小平的观点即可;第二小问总结该观点对经济体制的影响即可。第(4)问,总结三则材料内容,找出三者之间的联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加以概括即可。
答案:(1)表现:由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转变为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原因:苏联模式的影响;国民经济建设的加速;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任答2点即可)
(2)表现: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健全和完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科技教育政策的调整。
(3)表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影响: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认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立足国情,顺应潮流,及时改革与调整;正确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任答2点即可)
主题6 殖民扩张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14~18世纪)
14~18世纪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加速西方封建制度衰落,促进原始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发展;各国专制王权强化但渐趋衰落,英法美三大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并逐步确立民主政体,为世界确立了民主范本。
本主题涉及的模块内容较多,其中政治、经济、思想领域转型的表现均为高考考查的重点,且综合性题目也有可能出现,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1.总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