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现象: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供应下一代读书。因素:重农抑商。
(3)观点一: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是不断发展的。论据:农业方面,封建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普遍种植。手工业方面,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手工业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商业方面,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货币(白银)作用越来越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商帮(徽商和晋商)。
观点二: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状态。论据:农业方面,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业工具与生产技术没有重大改进。手工业方面,仍以手工作坊为主(经营方式陈旧);生产手段没有重大突破。 商业方面,商业资本积累不足;海外市场拓展不够(海禁等政策使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主题3 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社会的痛苦转型
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是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期,也是中国近代化的高峰,工业化进程加快,民主政体确立,思想启蒙运动不断涌现,社会生活发生剧变。这些社会转型为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高考的命题角度多以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的变化为视角,全方位考查中国社会转型的“痛苦”过程,深化中国向近代化转型的艰难历程。
1.总体特征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2.转型原因
一个是严重的民族危机,一个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两大诉求,第一是民族独立,第二是民主富强。
3.具体表现
(1)政治上:甲午战败,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中国人掀起救亡图存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维新变法,农民阶级掀起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实现了中国政治体制的转型。
(2)经济上:列强经济侵略转向资本输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中国社会的经济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经历了初步发展和“短暂的春天”,在“实业救国”思潮影响下继续发展。
(3)思想文化上: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先后出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和“民主科学”思潮,向西方学习转向制度和思想层面。
(4)社会生活上:大城市生活习俗转为简约文明;中华民国建立后,强制剪辫,禁止缠足,提倡平等;新文化运动时期,倡导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深刻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变革。
4.深远影响
这一时期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但已经孕育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火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无产阶级队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这一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5.相关主题
维新思想、辛亥革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短暂的春天”、社会习俗的巨变等。
猜想一:全面认识甲午战后中国的社会发展趋势
1.《危机中的变革》书中说:“中国近代历史巨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下面对“基本分界线”理解正确的是( )
A.突破了封建范畴,向资本主义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