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淮阴工学院学年论文 第 2 页 共 3 页
农民工群体介于城市市民与乡村农民之间,目前全国大体数量在2.6亿左右,并且逐年递增。然而,这样一种具有广泛、深刻影响的结构性力量,却因为自身的外来性和流动性,经常遭受社会排斥,并在社会结构中呈现出"城里人"-"乡下人"的等级关系。面对高 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意识到妥善解决农民工问题,如果城市化和构建和谐城市关系仅止于此,那是远远不够的,这仍旧沿袭了二元结构的樊篱。农民工与城市始终是一种油与水的关系。农民工如果长期无法融入城市社会的主流文化,他们将在心理上产生抵制,形成与城市对立、磨擦的集团意识,这不利于城市的稳定,也会损害经济增长的内在质量。而与此同时,农民工作为一个整体已不可能再回归农村成为农民。所以,在这个不可逆转的进程中,必须对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问题加以重视。
希望通过本次对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探究引起社会公众对城市中农民工的关注,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心理状态,认识到城市对农民工权益的制度性限制。
二、 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现状
一般来说,农民工进城,首先要立足脚跟,找到一份相对稳定的职业,拿到可以维持最低消费的收入,这是一种最基本的生存适应。第一代农民工进城,已经做到了这一点。在生存适应层面上的农民工,其社会生存方式有两个特点:一是以初级群体为主,交往的对象多是同乡和从其它地区来的农村人口。二是以业缘交往为主。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交往更多只涉及业缘关系,而没有情感上的交流。这种社会网络的功能是双重的,一方面,初级群体在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支持使进城的农民工能很快适应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其沦为城市的失败者。另一方面,这也保护了农民工身上的传统观念,阻碍了对城市的认同,形成了"城市中的村庄"与"城市中的老乡"。而经济社会地位、语言文化的差异,使农民工与市民缺少生活中的感情性互动,减少了相互沟通、交流的可能,这在客观上形成了社会隔离状况,使农民工与城市主流社会、主流文化相疏离,成为客观上的"城市中的村民"。由此产生的"村民"心态使农民工对城市无法产生归属感,只有自卑的"陌生人"的感觉;而"过客"心态使农民工仅仅把所在社区、城市当作暂时的栖身地与工作、居住地域的符号。可见,当前农民工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文化程度低、技能培训少、工作强度大、收入相对少、社会保障低,被拖欠工资现象严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