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探究(5)

发布时间:2021-06-08   来源:未知    
字号:

被人为地贴上了“户口”的标签,使得原本应当与户籍无关的制度却与户籍的性质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个意义上,户籍制度已经成为制度性排斥的基础性制度,它作为一 种“社会屏蔽”制度将社会上一部分人屏蔽在分享城市的社会资源之外。农村流动人口从而面对着一系列有别于城市居民的制度, 如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

户籍制度造成了城市农民工身份与职业、角色的背离,它对于中国的城市化已经成为了一种事实上的障碍。

2.社会保障制度排斥

大量农民工长期生活、工作于城市,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他们不具有所在城市的户口,因而被排斥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之外。

一方面,由于建立了二元社会的结构模式,使得社会成员被人为地划分为城镇居民和乡村农民,而在社会保障制度设计方面,制度安排也表现出对城镇居民的倾斜。于是,进城的农民就成为被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排斥的对象。

另一方面,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农民工主要以家庭保障和亲属互助作为核心的保障模式,所以他们就形成了一种僵化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使农民工没有形成依靠社会来保障生活的习惯。[1]

近年来,虽然一些城市逐步开始重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制定了有关农民工社会保险的暂行办法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规定根本得不到有效实行,农民工的社会参保率很低。绝大多数农民工仍然游离于社会保障的“安全网”之外。

3.教育制度排斥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政策与教育资源向城市倾斜,在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资格遭受歧视,使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困扰着农民工群体,另外由于农民工自身文化水平较低、就业技能缺乏,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城市融入。

首先,在现行义务教育体制下,农民工流入地的当地政府没有义务也没有动力去管外来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农民工子女要想进入城市公立学校就读 ,就必须交纳高额的借读费。由此,这种体制就人为地将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孩子分割开来。此外,由于存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这使许多农民工不敢奢望也无法在城市落户。

另外,由于绝大多数农民工科学文化素质偏低且缺乏专业技能,所以他们只能从事最苦、最累、最脏的力气活,生活条件也极其恶劣,他们的劳动报酬低、工资常被拖欠、安全和健康没有保障。

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探究(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