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育。
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使人的个性得到解放,尊重人的价值,具有进步意义,但排斥社会对教育的制约,离开社会思考人的发展,过于片面性。
社会本位论: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涂尔干、柏拉图、赫尔巴特
主张:确定教育目的不应该从人的本性需要出发,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
①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没有社会需要就谈不上个人的教育和发展。
②教育除了社会的目的外,没有其他目的。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③教育的结果只能以社会功能来衡量。
④关心个体社会化、公民品德、政治品质等。
——看到了人对社会的依赖性,十分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是值得肯定的。但极端的割裂了人和社会的关系,完全否认教育目的对个体的依存,否认教育对象对教育目的的影响,造成对人的个性的压抑与束缚,则是不可取的。
两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冲突 (一)一)中国:孔老时代
孔子——个体社会化 老子——理解“道” 汉武帝后——“独尊儒术” 近代——个性自由发展
(二)西方:古希腊时期 雅典——培养政治家、商人等 斯巴达——培养国家需要的军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发展。 基本要素:
(1)智能、体能 (2)活动能力 (3)道德品质 (4)感情 意志 性格
3.马克思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智育、体育、技术教育(综合技术教育)
对儿童和少年应当按不同年龄循序渐进地授予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课程。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我们确立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并向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目标过渡这一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提供的理论依据。
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的全面发展拓宽了道路; 第二,要依据我国的特点尽可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我国现阶段教育方针的表述
2001年我国提出的教育新方针(目的)是: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