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谈谈解析几何中的——
解题·编题·组题
教师的教学活动,决不单是备课与上课。特别是数学教师,整天打交道最多的,就是数学题了。本文(或本讲座)准备就解析几何的知识内容,说说与解题·编题·组题相关的问题。
⒈解题
⒈1先看两个例子(本文各节自成例序)
例1 一直线ι与x 轴、y 轴都不平行,也不过原点;点M (x,y)在ι上;点P (2,1),Q(3x+2y-1,3x-2y+1)在与ι垂直的直线ι′上。求直线ι的方程。
例2 一X 白纸上仅有双曲线的图象,试用圆规与直尺画出它的焦点。
例1是一道与直线相关的题目,难道直线问题还有一般来说做不出来的题目吗?例2给人的感觉就是一道神秘兮兮、头绪玄乎的难题。
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具有一定的解题能力,甚至是解决具有相当难度数学问题的能力,应该说是必须修行与具备的功力。对于解数学题所显现的能力X 畴,主要是指哪些方面呢?
⒈2解题能力,不言而喻,主要就是指普通数学问题不被难倒,甚至具有相当难度数学问题也难不倒的能力。这里指的数学问题,当然主要是指中学数学X 畴的基本初等数学问题。
例2后面还要说到,我们先看例1的解决。
例1 解:设直线ι的方程为y=kx+b,k 存在,kb ≠0,ιˊ的方程为).2(11--=-x k
y 把Q 代入, 即有].2)123[(11)123(--+-=-+-y x k
y x 化简,得 3(1+k)x+2(1–k)y –3=0. (1)
由于ιˊ的方程经如此整理,变量(x,y)就是ι中的变量,斜率k 就是ι中的k,故化作了与
kx –y+b=0。 (2) 同样的方程。比较(1)、(2),应有 )0(.31)1(2)1(3≠-=--=+kb b
k k k 由 2k 2–2k-3–3k=0, (k –3)(2k+1)=0。解得k=3 或k=―1/2。
k=3时b=―3/4;k=―1/2时,b=1. ∴ι的方程为 .12
1433+-=-=x y x y 或 例1同一法的解题构思并不是那么容易“想到”的。而一旦“想到”,也就不显得稀奇。例1的解决过程给我们以什么启示呢?
⒈⒉1 所谓题目的难易,其实是相对的。即便是竞赛题,你熟悉了其中的门道,其命题的途径,其解题的构思,特别是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技巧,也就自而然之地融会贯通于其中,亦即不感觉到怎样的难。否则,我国参赛队自加入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以来,屡拿第一也就显得不可理解;另一方面,即便是小学的数学题,也许也有你颇感为难的问题与时候。
⒈⒉2 所谓熟悉,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如例1,高中师生对于直线问题,不会不熟悉。因此,解有份量的题还得有灵感。所谓数学灵感,是对数学概念,数学题的条件与要求,理解与应用相当到位的一种感觉。
⒈⒉3 解所谓难题,要有一定的知识、数学问题、数学思想与方法的积累;即要有相当的基本训练。所以话还得说回来,毕竟熟能生巧。见得多了,练得多了,又有相当的思维机敏性,解题功力一定渐长。
⒈3 解题能力除了解一定难题的功力,还指一般解题思路的清晰缜密,解题方法的简明得当,解题过程的轻松自如。走了很大的弯路,烦琐地解出一道题,看来是成功了,也许却失败了。首先在理念上,要十分清醒、十分明确地感悟到,数学就是一门追求简明的科学。在教学上,要鼓励用好方法,讲究用巧方法;不主X 满足结果。应追求思考在路子上,思维在点子上,思索在力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