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上学位论文‘我国技术型员工培训效果评估研究》该模型的主要意义在于培训效果评估不在局限于组织内部,而是考虑到评估培训对利益相关者的收益。
综上所述,无论是四级还是五级评估模型在很大程度上均为“终结性评估”模
型,即该类模型是为了完成培训项目的最后一个步骤而设计的,而忽视了对整个培训过程的监控以及对该培训项目持续的调整与改进。针对这一共同的缺陷,出现了主张将评估贯穿整个培训过程的模型——具有“过程性评估”性质的CIRO培训效果评估模型与CIPP培训效果评估模型。
2.1.2培训效果评估的过程性评估模型
2.1.2.1CIRO评估模型
1970年,Warr、Bird和Rackham⑩设计了CIRO培训效果评估模型,该模型包
括四项评估活动,他们分别是:背景评估(ContextEvaluation)——评估培训项目运行的基本背景条件,主要是确定培训的需求,在中间阶段组织行为的变化,即期目标及其完成程度;输入评估(InputEvaluation)——评估培训项目本身,主要是搜集培训资源方面的资料以决定培训的投入;反应评估(ReactionEvaluation)——评估学员在培训项目中和培训后的反应,以改进培训方案;输出评估(OutputEvaluation)——主要有四个步骤:确定培训目标,策划、准备培训技术,使用培训技术,审查培训结果;为下次培训方案实施提供参考。
相比以上评估模型,CIRO评估模型扩大了评估的内涵和外延,指出评估活动
不仅是培训活动的一个专门步骤,而且贯穿于整个培训过程的其他步骤。但其缺憾之处也很明显:缺憾之一是未将评估与培训执行这一重要环节专门地结合起来。缺憾之二是未能对“反应评估"和“输出评估"可以作用于后续培训项目的设计、可以有助于该培训项目的改进,做出必要的说明和明确的认定。
2.1.2.2CIPP评估模型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DanielStufflebeam11及其同事提出了CIPP评
估模型——背景评估(ContextEvaluation)、输入评估(InputEvaluation)、过程评估(ProcessEvaluation)和成果评估(ProductEvaluation)。各项评估的具体内容是:o石金涛主编.培训与开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324~336
n江群,王伞蓉.培训管理.I:海交通人学;I:版社,2006,1:235~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