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根据已知条件,大家能设计出解题方案吗?(给时间给学生讨论思考)若在 ABD中求CD,则关键需要求出哪条边呢? 生:需求出BD边。
师:那如何求BD边呢?
生:可首先求出AB边,再根据 BAD= 求得。
解:在 ABC中, BCA=90 + , ABC =90 - , BAC= - , BAD = .根据正弦定理,
BCAB
=
sin( )sin(90 )
BCsin(90 )BCcos
所以 AB ==
sin( )sin( )
解Rt ABD中,得 BD =ABsin BAD=将测量数据代入上式,得
BCcos sin
sin( )
27.3cos50 1 sin54 40
BD =
sin(54 40 50 1 )27.3cos50 1 sin54 40
=
sin439
≈177 (m)
CD =BD -BC≈177-27.3=150(m)
答:山的高度约为150米.
师:有没有别的解法呢?
生:若在 ACD中求CD,可先求出AC。
师:分析得很好,请大家接着思考如何求出AC?
生:同理,在 ABC中,根据正弦定理求得。(解题过程略)
例5、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东行驶,到A处时测得公路南侧远处一山顶D在东偏南15 的方向上,行驶5km后到达B处,测得此山顶在东偏南25 的方向上,仰角为8 ,求此山的高度CD.
师:欲求出CD,大家思考在哪个三角形中研究比较适合呢?
生:在 BCD中
师:在 BCD中,已知BD或BC都可求出CD,根据条件,易计算出哪条边的长? 生:BC边
解:在 ABC中, A=15 , C= 25 -15 =10 ,根据正弦定理,
BCAB = , sinAsinC
ABsinA5sin15 BC ==
sin10sinC
≈ 7.4524(km)
CD=BC tan DBC≈BC tan8 ≈1047(m)
答:山的高度约为1047米
Ⅲ.课堂练习
课本第15页练习第1、2、3题 Ⅳ.课时小结
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来解题时,要学会审题及根据题意画方位图,要懂得从所给的背景资料中进行加工、抽取主要因素,进行适当的简化。 Ⅴ.课后作业
1、 课本第19页练习第6、7、8题
2、 为测某塔AB的高度,在一幢与塔AB相距20m的楼的楼顶处测得塔顶A的仰角为30 ,测得塔基B
的俯角为45 ,则塔AB的高度为多少m? 答案:20+
203
(m) 3
课题: §1.2.3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计算角度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相关内容后的第三节课,学生已经对解法有了基本的了解,这节课应通过综合训练强化学生的相应能力。除了安排课本上的例1,还针对性地选择了既具典型性有具启发性的2道例题,强调知识的传授更重能力的渗透。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过程,重讨论,教师通过导疑、导思让学生有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来,逐步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举一反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正确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能根据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特点找到已知条件和所求角的关系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关于角度的问题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创设情境] 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如何测量距离和高度,这些实际上都可转化已知三角形的一些边和角求其余边的问题。然而在实际的航海生活中,人们又会遇到新的问题,在浩瀚无垠的海面上如何确保轮船不迷失方向,保持一定的航速和航向呢?今天我们接着探讨这方面的测量问题。 Ⅱ.讲授新课 [范例讲解]
例6、如图,一艘海轮从A出发,沿北偏东75 的方向航行67.5 n mile后到达海岛B,然后从B出发,沿北偏东32 的方向航行54.0 n mile后达到海岛C.如果下次航行直接从A出发到达C,此船应该沿怎样的方向航行,需要航行多少距离?(角度精确到0.1 ,距离精确到
0.01n mile)
学生看图思考并讲述解题思路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分析:首先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AC边所对的角 ABC,即可用余弦定理算出AC边,再根据正弦定理算出AC边和AB边的夹角 CAB。 解:在 ABC中, ABC=180 - 75 + 32 =137 ,根据余弦定理,
AC=AB2 BC2 2AB BC cos ABC =67.52 54.02 2 67.5 54.0 cos137 ≈113.15 根据正弦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