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染色体改变:50%有染色体异常。B细胞以+12、14q+ 常见。 【诊断】
外周血白细胞增高,淋巴细胞比例大于50%,其绝对值>5×109/L,CD19、CD20、CD5阳性,有轻链限制性,排除有淋巴细胞增多的其他疾病。
【临床分期】介绍Binet分期(A、B、C)。
【治疗】治疗策略,根据临床分期和患者全身情况而定。
1. 化学治疗:改善症状和体征,不能治愈本病。瘤可宁、强的松、环磷酰胺及
氟达拉滨用法及疗效。
2. 单克隆抗体治疗:介绍抗CD52及抗CD20单抗。 3. 造血干细胞移植; 4. 脾切除及放射治疗;
5. 并发症的治疗:控制感染(抗生素、静脉人体丙种球蛋白的使用),免疫性血
小板减少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治疗。
【病程和预后】自然病程。治疗后的生存时间、死亡原因(出血、严重贫血、感染)。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堂双语讲课。临床实习时示教典型病例。
六、出血性疾病概述
(Introduction to Hemorrhagic Disorders)
一、 目的要求
1. 掌握正常止血机制及抗凝机制。
2. 掌握出血性疾病的分类、出血特点,实验室发现及诊断。 3. 熟悉治疗原则。 二、 教学时数:
2.5学时。大课时数1学时,见习时数1.5学时。
三、 教学内容 【概述】出血性疾病的定义。强调自发出血或创伤后出血不止或过多是出血性疾病的特点。
【正常的止血和凝血机制】 扼要讲解止血机制的三个要素:
1. 血管因素;
2. 血小板在止血机制中的作用:粘附、聚集、释放(ADP)功能及对凝血的作用; 3. 凝血机制在止血中的作用:扼要介绍各凝血因子,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途径,
强调在体内生理凝血过程中组织因子启动是凝血关键。
【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机制】
体内凝血和抗凝血机制保持动态平衡。
1. 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是重要的抗凝物质。 2. 蛋白C系统:由Protrin C、Protein S及凝血酶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
组成,灭活FV及FⅧ。
3.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 4. 肝素:与AT-Ⅲ结合,发挥抗凝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