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红细胞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
1.红细胞内在缺陷:红细胞膜缺陷、红细胞代谢酶缺陷、血红蛋白异常或缺陷; 2.红细胞外在因素异常:免疫相关(抗红细胞抗体)、物理、化学、生物因素。 三、失血 【分类】
一、计量学分类
人工检测称为形态学分类,如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应称之为计量学分类。该分类按红细胞平均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3项红细胞指数来进行贫血分类。可以分为大细胞性、正细胞性、单纯小细胞性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二、病因和病机制分类:
1.红细胞生成减少:骨髓衰竭、红系祖细胞分化障碍、无效造血、造血功能受抑、骨髓浸润、DNA合成障碍(叶酸、B12缺乏)、先天或获得性嘌呤和嘧啶代谢异常、血红蛋白合成障碍(缺铁性贫血、珠蛋白合成障碍等)、原因不明或多因素(慢性病性贫血,chronic disease anemia,ACD)等。
2.红细胞破坏增加(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内在因素(细胞膜、酶、珠蛋白合成异常、珠蛋白合成障碍等)红细胞外在因素(免疫相关、非免疫相关)、理化因素、脾功能亢进等。
3.失血性:急性与慢性。
重点介绍红细胞生成减少中各种因素引起贫血的机理(再障、溶血性贫血另讲)。 三、形态学及发病机理分类法的优缺点,对临床工作的意义。 四、按贫血严重程度分类:轻、中、重与极重度 【临床表现】
包括原发病的表现与贫血引起各系统的表现,结合病理生理讲述贫血所致的各系统的症状体征,及影响症状的各种因素(发生的速度、贫血程度、血容量、贫血的性质、代偿力等)。
【诊断】
一、诊断步骤
1. 明确贫血的有无及程度; 2. 明确贫血的类型;
3. 寻找病因(此点尤为重要,应予强调)。
二、诊断方法:
1. 病史:应全面、系统。结合病例,重点深入了解与贫血有关因素:包括营养、生育、出血、服药、职业、家族史、原发病等,强调病史对明确病因的重要意义;
2. 体检:全面系统的体格检查;特别注意有无肝、脾、淋巴结肿大,有无出血、指甲变形、感觉障碍等。
3. 血液检查:血红蛋白、血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网织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参数(MCV、MCH、MCHC),血片检查。强调红细胞形态检查的重要意义;
4. 骨髓检查:涂片及活检;
5. 特殊的血液学试验,以明确贫血性质;
6. 明确贫血原因的其他检查如尿、粪、血液、生化、放射学、内窥镜检查等。
【治疗原则】
一、除去病因:治疗引起贫血的疾病,是治疗的首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