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佛兰德乐派:佛兰德斯乐派是指15世纪中叶以后欧洲大陆北部的作曲家形成的一个音乐流派。据史书记载,这一地区在当时又被称为尼德兰区域。20世纪初,史学家们为了使历史上政治、文化、地理的名称更加吻合,常把尼德兰第一乐派称为勃艮第乐派,把尼德兰第二乐派、第三乐派称为法-佛兰德乐派,即狭义上的尼德兰乐派。法-佛兰德乐派使复调对位音乐发展到盛期,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他们把世俗曲调作为弥撒曲和经文歌的定旋律,而且常采用尚松、牧歌、维勒莱等世俗声乐体裁进行写作。法-佛兰德乐派的贡献是进一步发展了复调音乐,表现在:(1)强调复调中各声部地位平等,都具有呈现主题的功能。(2)喜好较为丰满的音响,出现简单的和声结构(三和弦形式完整出现),假低音技巧和兰迪尼终止式被正格终止和变格终止取代。(3)弥撒曲以四个声部为主,有时甚至采用五、六个声部,作曲家也常把四声部拆为二重声部,形成一种对比强烈的二重风格。代表人物有1、奥克冈、比斯努瓦,2、若斯坎、奥布雷赫特、伊萨克,3、拉絮斯、蒙特。
奥克冈:是法-佛兰德乐派第一代作曲家,他的音乐深受勃艮第乐派的影响,创作的弥撒曲庄严宏伟,旋律宽广,音响丰富;在模仿复调上有较高的造诣,创有一种“迷你卡农”形式。现存的宗教作品有13部弥撒曲,1首安魂曲,1首信经和10首经文歌等;世俗音乐主要有26首尚松。常被人提及且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经文歌《感谢上主》。
比斯努瓦:是与奥克冈齐名的同时代作曲家,主要写世俗音乐。他的主要艺术生涯是在勃艮第宫廷度过的,他的作品风格与奥克冈不同而更接近迪费。他对诗歌有独特的鉴赏能力,她的一些尚松曲调被认为是15世纪下半叶最优秀的旋律,他的旋律既有迪费的清晰,又有奥克冈的曲折灵活。
若斯坎:法-佛兰德乐派第二代作曲家,奥克冈的学生。他致力于复调技术的革新,其中最典型、突出的成就反映在经文歌的创作方面,强调各声部旋律的同等作用;同时音乐不再像数学模式那样进行,而在描绘歌词的意境、表情达意方面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弥撒曲的创作中,若斯坎促进了一些新的弥撒曲类型的发展。如释义弥撒曲、模仿弥撒曲。经文歌是若斯坎的代表性体裁,是他创作数量最多的体裁。他的经文歌创作除了复调技法十分精湛以外,更重要的是注重以音乐来表现歌词。如他从意大利音乐中借鉴而来的法索伯顿的技法也是为了音乐的表现。若斯坎的尚松创作更为灵活,他抛弃了传统的‘固定形式’,选用更多别的诗词,并使织体复杂化,技法上从宗教音乐中借鉴,如卡农或自由模仿等。代表作有经文歌《耶和华作王》。
模仿弥撒曲: 以已经存在的复调作品为基础,引用多个声部的材料,或吸取其动机、复调陈述方式和结构特征而创作的弥撒曲。
16世纪音乐新趋势:民族化、世俗化、器乐开始走向独立。
弗罗托拉:牧歌的前身,15世纪末在意大利北部形成,是分节歌曲,按音节谱曲,有明显的节奏和简单的和声,主调的织体,四个声部中高声部通常由人声演唱,其他声部由乐器演奏,风格与法-佛兰德的复调对位有很大不同。它的歌词多是爱情和讽刺的内容,表达无拘无束,使一种源自即兴传统的较简单的音乐形式。16世纪意大利牧歌正是在弗罗托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