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处多多……
枳实 → 行气消痞 痞 燥(肠中燥屎干结不下)
厚朴 → 行气除满 满 痞(自觉胸脘闷塞不通,有压重感)
功效:峻下热结 满(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
治法:泻下热结 病机:邪热与有形燥屎结于胃肠,腑气闭阻不通
体现:Ⅰ(下胃肠实热积滞)→釜底抽薪,急下存阴 Ⅱ→通因通用 Ⅲ(热厥)→寒因寒用
8、大黄附子汤
附子 →温里通阳,散寒止痛 附子大热使寒性去 ·君 主治:寒积实证(寒积内停证)
大黄 →泻下通便,荡涤积滞 “去性取用” · 病机:病积内结,阳气郁闭,转导失司
细辛 →散寒通阳 治法:散寒止痛,泻下积滞
9、麻子仁丸(脾约丸)→脾约证
麻子仁(火麻仁) → 润肠通便 君 主治:胃肠燥热之便秘
杏仁 → 润肠通便,降利肺气 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舌苔微黄少津
白芍 → 养血益阴,缓急 病机:胃肠燥热,津血受伤,传导失司
大黄/枳实/厚朴 → 泻热通便,行气消痞(除满) 治法: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蜂蜜 → 润燥滑肠 功效: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第八章 和解剂P88
含 义: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截疟等作用,治疗少阳证、肝脾不和证、肠胃不和证、疟疾的方剂。
适应证:少阳证。
分 类:和解少阳(疟疾方)、调和肝脾、调和肠胃
10、小柴胡汤《伤寒论》
柴胡 → 舒透半里之邪,疏肝解郁 (外透)·和解少阳 君 主治:Ⅰ、伤寒少阳证 Ⅱ、妇人伤寒热入血室 Ⅲ、疟疾/黄疸以及内科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黄芩 → 清泻半里之热 (内清)· 臣 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舌苔薄白,脉弦。或有目眩 半夏/生姜 → 降逆 和胃 止呕 病机:邪在少阳,正邪相争,胆胃不和
人参/大枣/甘草 → 益气健脾,鼓邪外出 治法:和解少阳<调和\解除外邪>
注意:阴虚血少者禁用 配伍特点:①舒透与清泄并用,以透为主 ②胆胃兼调 ③寓扶正于祛邪之中
11、逍遥散《和剂局方》
柴胡 → 舒肝解郁 君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白芍/当归 → 养血活营,柔肝止痛 臣 两胁作痛,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舌淡红,脉弦而虚
白术/茯苓/甘草 → 健脾益气 头痛目眩,口燥咽干,或寒热往来,乳房胀痛
烧生姜 → 和胃降逆止呕 病机:肝气郁结,肝血不足,脾胃虚弱
薄 荷 → 助柴胡舒肝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养血
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12、半夏泻心汤
半夏 → 消痞散结,和胃降逆 君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干姜 → 温中散寒止呕 心下痞满而不痛,呕吐,(肠鸣)下利,苔腻而微黄
黄芩/黄连 → 清热燥湿 病机:脾胃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常
人参/大枣/甘草 → 健脾益气 & (调和诸药) 治法:健脾和胃,平调寒热
功效: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配伍特点:①辛开苦降 ②寒热并用(→和其阴阳) ③补泻兼施(→调其虚实)
第九章 清热剂
含义: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凉血、解毒以及滋阴透热等作用,主治里热证的方剂。
适应症:里热证
分 类: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气血两清、清脏腑热、清虚热 ←六类
注意事项:①把握其适应证 ②辨热证虚实,邪热所在脏腑、阶段和程度 ③辨热证真假,若为真寒假热不可用 ④注意护胃保津 ⑤恰当使用反佐法(反佐药/服法反佐)
13、白虎汤《伤寒论》
石膏 →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君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
知母 →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病机:阳明气分热盛,津液耗伤
粳米/甘草 → 养胃护津 & (调和诸药) 治法:清热生津
功效: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禁忌:①表证未解的无汗发热,口不渴者 ②血虚发热或气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 ③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证 ④脉见浮细或沉
14、《瘟病条辨》
犀角 → 清营解毒,活血散瘀 君 主治:热入营分证
玄参/生地/麦冬 → 滋阴清热 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细数
银花/连翘 → 清热解毒,透热转气 时有谵语,口渴或不渴
黄连/竹叶 → 清心泻火除烦 病机:热入营分
丹参 → 清营凉血,活血散瘀 治法: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功效: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配伍特点:清营解毒为主,活血散瘀、养阴生津、透热转气为辅。体现清营透热法。
15、《备急千金要方》
病机:热入血分迫血妄行,血溢脉外 主治:Ⅰ热灼心营证 Ⅱ热伤血络证 Ⅲ蓄血瘀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