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中医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效果更为精彩。
举例而言,第159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鞭,服泻心汤已……。
以上18个字证治俱全,属于正面的写法。"复以它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 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这47个字,则与"正写"相反,是仲景设法御变以引伸",心下痞"、"下利"的各种病理变化和各种治疗方法。
这种"反面"的写法,剥去一层,又有一层,能讲得详,论得透,又不受"正面"文法之拘束。
夫"正"与"反"在事实上也是不可分割的,所以仲景写的"反面"文章也正是补充"正面"文章之不逮。因为辨证方法是多样化,不能停留在一个模式之上。
三、对比发明
"对比"文法,是对证候的两方,进行排列对比,分析研究,互相发明的一种方法。
例如第12条的。太阳中风。的桂枝汤证,和第13条的"太阳(病的桂枝汤证,看来两条极相近似然其重出之义经过对比之后,我们发现第12条冠以”钛阳中风”四,而第13条则只提”太阳病”缺少.中风"两宇。由于排列对比,看出第12条的桂枝汤局限于太阳病中风。而第13条没有”中风”二字则桂枝汤可以泛治太阳病汗出恶风的一切表证。于是桂枝汤治疗的狭义和广义之分灼然可见,达到了辨证论治的目的。如第93,94、95三条并列,分析三种不假药力而汗出的不同机制。第93条的。冒汗。可责其虚; 94条的"战汗"为邪巳外解; 95条的”自汗”则为卫强荣弱而邪不去。三种汗出进行对比发明",则引导辨证思维活力自在其中。
总的来说,仲景的文法、无论宾主、虚实、反正、对比等等,都是从两个方面立论,具有一分为二的辨证法思想。所以,做到了文简义深' 奥妙无穷。
至于。夹叙。、。倒装"等文法从略不述。
第四节从(伤寒论)书名谈起
(伤寒论)原名叫(伤寒杂病论),或叫(伤寒卒病论)。此书问世不久,就因兵火洗劫而散佚不全。后经西晋太医令王叔和搜集整理,使此书得以传至今日。到了宋朝嘉佑三年(公元1057年) 八月辛酉,置校正医书局于编修院。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高保衡' 孙奇、林亿等儒臣奉命校正医书时,考虑到.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因此先校订(伤寒沦)十卷,于治平三年正月中旬竣工而颁行于世。
(伤寒论)十卷二十二篇,本来是伤寒与杂病有机联系,互相渗透,相互为用的一部书,自宋治平梓版简称(伤寒论)以来,使人误解为(伤寒论)是专论伤寒热病的专著,而其杂病部分,则认为尽收于(金匮要略方论)之中,这种看法陈陈相因一直流传至今。
殊不知伤寒与杂病只能合论,方可体现两者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把杂病从伤寒中分开来讲,则大失仲景著书之旨。
这是因为单纯病伤寒者少,而与杂病相兼者多。所以只论伤寒不及于杂病则就不够全面。况且大分男女,体有强弱,年分老幼,感邪虽一,而发病则异。
如果辨证不明杂病之理,则亦不能明伤寒之治。又有先患它病,后患伤寒,内伤外感杂揉出现,难求一致。所以,就不能用伤寒一种发病形式而统摄诸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