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生政治笔记
定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世界观的地位。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现代无产者的分析,既有经验基础,又不驻足于现象,而是一种历史辩证法的透视。从经验事实看,最具有意义的事实有三:一是工人阶级是随着大工业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张而形成发展的,是体现新生产力的新生阶级。二是工人阶级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化的劳动者阶级,这意味着它可能形成阶级意识,摆脱对于统治阶级的思想依附,由自在阶级成为自为的阶级。三是工人阶级经历了异化劳动的严酷磨炼,不仅是灾难深重的社会群体,也是坚忍不拔、纪律严明的可组织力量。鉴于以上事实,可以断言现代无产者是一个有前途、有作为的阶级。然而,马克思还从无产阶级身上看到了社会的未来走向,揭示了无产阶级存在本身的“隐喻”(或“秘密”):无产阶级能够而且必须自己解放自己。
马克思后来在对工人阶级进一步的科学认识中,主要阐发了现代社会的两大趋势:其一,私有制社会解体和阶级消亡的趋势。在马克思看来,大量与生产资料失去直接联系、只能通过“自由”出卖自己劳动力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的无产者存在这一事实表明,无产阶级的“无”不仅仅是经验意义上的一无所有,更是历史趋势意义上的非私有或社会占有。它不仅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同时又是新型社会的创造者。其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个人自主活动新类型显现的趋势。在马克思看来,从根本上说,个人的自主活动类型取决于其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因而生产力的发展、交往方式的更替和个人自主活动类型的变化大体上是一致的。非独立的个人、抽象的个人和联合起来的个人,其实就是人的依赖关系(前资本主义)、物的依赖关系(资本主义)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及共同占有“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为基础的个性自由(共产主义)这三大历史形态中的个人自主活动类型。这就是说,任何类型的个人自主活动都不是自然的结果,而是历史的产物。无产阶级在传递新社会必将来临的信息的同时,必然传递着关于人的解放的新信息,这就是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是通过对无产阶级的科学分析,马克思才得以把事实和价值、历史和逻辑、现实和理想等统一起来,并通过实践观的变革而完成了历史观乃至世界观的变革。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科学思想体系。因此,不能人为地制造传统和当代、古典和新潮的对立。就理论的时代背景、实践主旨、世界观和方法论而言,马克思无疑地属于当代,当今世界正在不断地“进入”马克思的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责无旁贷;而从历史总比任何理论来得更为丰富、复杂,实践总不能为任何理论所完全穷尽、总会不断地突破理论的界限的角度看,唯有不断地理论创新才能保持理论的活力和先进性,发展马克思主义天经地义。当然,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亦非自在地显现,而需当代研究者的创造性对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马克思主义的文本为根据,以历史观、方法论、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对接口,展示其当代性价值,是当今马哲史界正在做的主要工作。
彻底的批判精神和实践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内涵
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现实的关注和对于实践的依赖,使得它呈现出与体系化哲学相当不同的特色。从概念语言上看,它不是环环相扣、密实严整的逻辑体系,而是环节上有“缝隙”,概念上有“缺位”,叙述上有“跳跃”;然而从生活逻辑上看,正是概念语言上的这些“缝隙、缺憾”,使得哲学具有面向实践的开放性,为理论和实践的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留下了空间。这样,尽管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充分透彻,却没有束缚住后来马克思主义者的手脚,而是为他们留下了创新理论的足够空间,更没有背离人类文明的发展大道,而是为共产党人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丰富自己开辟了道路。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绝不能从概念到概念,搞纯学理化,更不能君临天下,搞真理垄断。
事实上,实践总是以其无可比拟的丰富性突破理论的界限,因而“新问题”层出不穷;历史总是以其无可比拟的复杂性挣脱逻辑的把握,因而“曲折性”在所难免。20世纪的历史超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预想之典型事实有二:其一,世纪初的社会主义革命“东移”;其二,世纪末的“苏东剧变”和世界社会主义的低潮。社会主义革命“东移”起码从三个方面突破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一是关于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问题。按照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设想,社会主义作为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期是一个极其短暂的阶段,至多是几十年。然而,社会主义首先在极其落后的国度建立这一事实表明,社会主义在世界体系中将长期处于劣势,社会主义对于资本主义优越性的发挥是个艰难过程,社会主义全面取代资本主义需要长期积累和各种条件的配合。由于这一切,共产主义的实现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几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二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设想,由于首先爆发革命的西欧北美都是资本主义发达的地区,面临着共同的社会矛盾和实践课题,因而具有统一的社会主义模式。然而,现实中首先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国家之国情却千差万别,大相径庭,这就决定了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和各国具体情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必须民族化,社会主义必须特色化,这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三是关于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是一种替代式的历时性关系,即相互衔接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然而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却是一种共时性的关系,即两者必然长期共处,既对立又合作。如何在批判和抵制资本主义中善于学习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所面临的新课题,事关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解决这一新课题的成功典范。
“苏东剧变”给所有已执政和未执政的共产党敲响了警钟。领导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共在执政74年后丢失政权的事实表明,领导者不是天生的,更不是自封的,只有始终站在历史的前头,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取得领导人民的资格;尤为重要的是,领导资格的获得不能一劳永逸,而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去不断地认证这一资格。中国共产党对于这一问题的最新思想成果,概括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具有的基本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有论述,但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