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文家女
不解史家声
(2001-04-15.18:40:16)
【杠头】
关于渡江问题——敬回将无同
关于渡江以前的事,田先生作了勾稽,目的是为了说明共天的是哪一个王和哪一个马。如果史书中没有留下关于渡江之议的三条记载有歧异的史料,或者根本就同有留下渡江之议的史料,也不会因此而影响田先生对王与马共天下局面出现的分析,因为东晋事事上是渡了江;从这个意义上,田先生对这三条互有分歧的史料的解释,确实表现了他对史料处理的智慧。即使我们只能见到与之相反的记载,即只留下反对渡江的史料,田先生也一定会处理成:当时有人反对,但迫于时局,大家最终还是采纳了渡江的意见,虽然我们今天已看不到这方面史料;有反对意见的存在,正说明当时对此事有过讨论。但无论意见分歧的记载也好,意见截然相反也罢,有这样的记载,更能说明当日渡江具有一定的计划性和有序性,虽然从总的方面来说,渡江是不可避免的,况且事实上已确实是渡江了。因此,将此理解成对史料的处理更合适;当然,从这些史料的分析,可以有助于说明日后渡江后共治的是哪个王和哪个马。渡江有意见分歧与共天下局面的出现,确不可混为一谈。
对田先生《晋门阀政治》一书,其首要的意义是对东晋一朝政治史的勾勒,特别是在这一朝政治史的演变过程中的关键点的勾勒;在没有勾勒以前,我们看到的是河面上的漂浮物,经过他的勾勒以后,我们看到了漂浮物下的河水的流动。其次,是把东晋一朝的政治史放到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所进行的反思;虽然对这一思考大家有不同的意见。
如果仅有前一点,那不过是一朝政治史;有了后一点的思考,就使这一朝政治史具有了在中国古代史上变化演进的意义,使其学术价值和贡献突破了对东晋一朝研究的意义。
对治东晋政治史来说,此书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后人再作这一朝的政治史而想有根本性的突破,恐怕就有相当困难了。但如果将这一研究成果作为基础,把眼界放宽一些,比如南北一起研究或对比研究,如以东晋为中间点而上推下沿,或许才可能有根本性的进步。关于这些问题,还是请将无同、冷兄、贩子、猴子诸公发表高见才是。
(2001-04-15.21:33:26)
【远在东洋】
我插一句,《东晋门阀政治》的方法和思路可能不是普遍适用的。曹魏和西晋,田先生好像做过,但没有理出像东晋那样的线索。在南朝可能也不适用。田先生曾经计划研究南朝政治史,还申请了社科基金,但后来放弃了。我想主要原因是南朝史料不足。隋唐以后,材料太多,恐怕也不能用田先生的方法。田先生的方法适用于史料不多但将将够用的时代。
从发言的风格上我大致猜出了杠头是谁,但不敢肯定。冒昧地问一句:你我认识吗? (2001-04-15.21:55:38)
【隔水观音】
陈苏镇先生?
(2001-04-15.22:38:01)
【杠头】
敬回东洋客:
久闻大名,无缘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