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东晋的社会矛盾,书中也有了清晰的阐述:东晋的变乱与冲突,在国家体制上是地方与中枢之争,在地理位置上是上游下游之争,在出场人物上则是士族门户之争。自王氏与司马氏共天下后,又有瘐与马,桓与马,谢与马共天下的政治局面。尽管时局纷争,但司马氏的天下靠士族统治的情况并无多少变化,都有天子之名而无天子之实。这样特殊的政治模式维持了一个世纪,之所以称之为特殊,是因为几乎整个东晋,各大家族竟然几乎没有废立自代。从王氏与司马氏以来,每当一个士族权势鼎盛,必有另一门户兴起,制约它然后取代它。同时,皇帝也没有能力把权力收紧独立,振兴皇权。然而这正是门阀政治曲折复杂的一面,门阀政治的兴衰与东晋的稳定是紧密相连的。
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一书中的论证之严密,功力之深厚令人赞叹不已。观点阐发往往一针血,耐人寻味。读完此书,读者的收获是不言而喻的,对于我们这些非历史专业的历史爱好者来说,通过政治演变不失为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绝佳的方式。 史书展现给我的只是表面的事实,而《东晋门阀政治》这本书才揭示了事实背后真正的动因。
之所以对门阀政治感兴趣,是因为每个朝代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他的影响,门阀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甚至重大事件的决策,国家的基本方针政策,且对后世影响深远。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这一制度的鼎盛时期。
由于东汉以来士族豪强的势力的发展,和魏晋政权的基础不得不依靠世家大族,形成了皇权与世家大族共天下的特有局面。从开始的“王与马,共天下”即以王导和王敦为首的琅琊王氏与皇帝司马氏共治天下,而士族显然不是一家独大,所以在这之后又出现了颍川庾氏,高平郗氏,譙郡谢氏,太原王氏相继兴起,彼此争夺,皇权政治演变为士族间纷争与博弈,维持了一个世纪之久。直至刘裕建立南朝政权,才重新拉回了皇权独尊的状态,隋唐的兴起则将皇权推向了一个新的时期。
1.门阀制度形成的原因:
究其形成的原因,不得不说九品中正制为其提供了制度保障,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察举制和举孝廉制不可避免的使任人唯亲大行其道,从而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类似于垄断的局面,直至科举制的开创。而司马越、司马颖之争,从而促使的司马睿与王导到江左,他们之间产生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奠定了共天下局面,也即门阀与皇权的关系的一个基调。另一个原因是东汉以来地主豪强势力的大发展,在东汉中期和后期,外戚和宦官专权的现象十分严重,甚至威胁到了皇帝的统治。朝中一人位居高官,势必使家族势力壮大。这样便引起了对于土地,金钱的占有,使得财富聚集在少数的人手里,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从而门阀力量更加壮大,甚至超过了皇室。
2.门阀制度的影响:
士族制度是贯穿整个魏晋南北朝的一中政治特点,他也直接导致了黑暗时期,突出决定了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官僚特色产物,对后世影响深远。
士族制度的特点决定了东晋时期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往往十分尖锐,导致南北朝最后的分裂局面。侨姓与吴姓,世族与寒门。为了显示自己的某种优越性,往往不与对方往来,即使一些礼节性的交往也变得十分刻薄,为了不混淆所谓士庶天隔的界限,他们不能互相通婚。世家大族对婚姻的选择特别重视门第,高门望族一定和高门望族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