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规划与开发(杨振之)
第十二章 老旅游地的规划
老旅游地的规划是中国旅游业界目前面临的重大课题。所谓老旅游地是相对于近几年来新开发的新兴旅游地而言的,这类旅游地从中国改革开放后作为中国旅游业的主力军至少已经历了22年的历程,而且它们大多是名山大川,往往是一个大的区域尺度内旅游产品的杰出代表。其中有的名山大川近代旅游业开始就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如泰山、黄山、庐山、峨眉山、青城山等。但是当现代旅游业的浪潮席卷中国大地后,旅游业作为产业,已不可避免地被商业化、市场化。旅游业的运行必须遵循市场法则,旅游市场的需求和选择同样决定着旅游地的兴衰,老的旅游地也不得不收起自己的老面孔去寻找新出路——当然有的尚未完全意识到。那些一流的老旅游地还可凭借其品牌效应、形象效应吸引国内外游客,但众多的二流的老旅游地则开始感受到了举步维艰,“衰落”一词正在向他们袭来。我们纵观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中期开发的旅游地,其中不乏省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多感到了经营的压力,特别是在近几年众多新旅游地的冲击下,已有日薄西山的味道。其实,这些老旅游地的资源条件、区位条件都不差,特别是许多旅游资源条件还比新开发的旅游地好,但就是吸引力不大。
问题出在哪里?如何进一步开发老旅游地使其重新焕发出活力?如何对老旅游地进行再规划和再开发?如何在开发新旅游地时让老旅游地生机不断,以盘活老的旅游产品,使国家的旅游资源总量在新一轮开发热潮中不被损减?这些问题在目前尚缺乏理论研究。
目前,我国老旅游地普遍存在下列问题。
●旅游地形象老化
●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
●旅游产品单一、老化,旅游产品组合不成体系
●管理体系需要深入改革
●人力资源明显匮乏,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许多旅游地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以往的老规划理论过时,如景区的城市化严重,所依托的中心城市未发挥出旅游业产业中心地位的作用等等。
一、旅游地生命周期的三种状态
毫无疑问,旅游地存在着生命周期,旅游地的发展也有着开发期、发展期、巩固期、衰落或再度复苏的过程。但如何评估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呢?
我们想到了Butler卓有影响的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曲线。旅游产品有一个从资源发现→开发启动→快速增飞→平稳发展→衰落或复苏的过程,是每一个旅游产品都逃避不了的,对这一规律的描绘,正是Butler的重大贡献。
我们在这里看到了旅游地的生命周期与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有一种内在的逻辑关联。特别是对老旅游地而言,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与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基本上是同步的。Butler在1980年又用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模型来分析旅游地的生命周期。中国旅游地的开发是与旅游产品的开发同时进行的,对老旅游地而言,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走向衰落也就意味着旅游地在走向衰落,除非在旅游地的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