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心理咨询概述
一、定义
心理咨询(psychological counseling)在国际上被称为“咨询心理学”,作为应用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其工作对象主要为正常人群。对从事此行业的人员,西方多数发达国家均要求具有博士学位,且受过心理咨询的专业培训,具有相应执业资格。其目标是帮助来访者处理生活难题,提高对不断变化中的环境的适应能力。比如改善认识结构、改变不良行为模式或对非急性期精神疾病进行辅助治疗等。
所谓医学心理咨询(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n medicine),在国外可被看成是咨询心理学的重要分支,而在我国几乎是综合性医院或专科医院心理门诊的主要内容。其面对的心理学问题包含于医学领域之内,服务对象绝大多数是具有心理障碍及心身疾病患者,处理问题的手段为心理治疗技术与医学治疗(药物、物理治疗等)相结合的方式,最终目标为帮助患者恢复身心健康,完成人格重塑。除临床各科的心理咨询之外,精神病学咨询仍做为心理咨询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存在,但在咨询实践中,临床心理工作者不可将二者混为一谈。
二、心理咨询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人类社会,心理咨询的内容很大程度上依靠哲人的教诲或巫师的劝告而得以部分体现。当心理测量技术和职业选择咨询兴趣之后,以心理咨询才作为一门学科而确立,这以F.Parson所著<<职业选择>>于1908年的出版为主要标志。而一战期间美国的“军队团体智力测验”则成功推动了心理测量的产生和普及,从而为咨询心理学提供了科学的评价手段。30年代早期,Paterson和Williamson开始指导学生心理咨询,这些事件均划时代地推进了心理咨询的飞跃式发展。
说到西方咨询心理学,就不能提到Jame M Cattell,他对于个体差异和心理测量方面的伟大研究,为心理咨询成为一门经得住检验的实证科学提供了可能。而到了30年代末期,个性与学习理论又对咨询心理学有了新的贡献,以科学心理测量为基础的指导性会谈渐渐被心理治疗的模式所取代,以至于后来风行世界的非指导性咨询(non-directive counsel-ing)也可以从这一时期找到其渊源。从二战后到现在的60多年尽管自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精神分析理论的迅速普及,心理咨询在西方社会呈现了爆炸式的发展状态,但由于历史、文化习惯及政治形势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在我国得到应用推广仅有短暂的30年。以1979年在天津召开的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会议及学术讨论会为标志,中国的心理咨询事业才算艰难地迈出了第一步。所以,20世纪80年代前,我国国内很少见到系统详实地介绍心理咨询及治疗方法的书籍,医学专业的精神病学教材对于心理问题的处理干预,也多着眼于纯粹的药物治疗或辅以物理治疗。自90年代以来,国内才开始成规模地翻译了西方的经典著作及最新研究成果,其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对以新精神分析及现实疗法等为代表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技术的推介,80年代初,钟又彬率先在北京建立了第一家综合性医院心理门诊,开拓了心理咨询应用于临床实践的先河。1983年春,第二个正规的医学心理门诊在中山医学院(现中山大学医学院)展开工作。同时,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等专业机构也先后举办了许多心理短期培训班,为我国心理咨询和治疗专业的人才培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医学心理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之后的岁月中,协会组织成立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编写了许多相关专著。最为重要的是,精神病学和医学心理学教材中正式将心理咨询和治疗列为了常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