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户区改造模式可持续性探究
杨洁,任绍斌
摘要: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棚户区改造从今年起正式进入攻坚期。棚户区改造不仅是改善低收入居民住房条件的民生工程,而且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提升城市土地价值,促进城市存量空间的开发。本文从国外贫民窟改造经验和国内棚户区改造模式的相关研究出发,结合国内改造实例,总结出棚户区改造的三种模式并基于可持续视角对其进行评价。最后在此评价的基础上反思国内棚户区改造实践中存在相关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棚户区改造 可持续 模式 评价
1.引言
棚户区改造是我国为改造城镇危旧住房,改善困难家庭住房条件而推出的一项民心工程。除了改善民生,棚户区改造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手段,其价值更体现在对城市功能的完善、盘活存量空间、提升城市形象以及对城市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的再分配。我国棚户区改造实践已有20多年,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处于摸索阶段。到2004年辽宁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全省范围内的棚改,棚户区改造开始成为中央关注的重点民生工程。随后国家启动了中央下放东北三省煤炭棚户区、各类国有林区(场)棚户区(危旧房)、国有垦区危房改造。2007年以后,棚户区改造类型从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基地的工矿棚户区拓展到大、中、小城市老城区老旧社区改造。棚户区的改造领域也发生延伸,从住区物质环境改造延伸到与旧城改造、生态建设、历史文化保护等发面,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手段。2013年,随着中央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棚户区改造进入高峰期。2015年1月在包头召开的全国棚户区改造经营交流会显示:截止2014年底,全国累计棚户区改造约2100万户,一大批住房困难群众实现“出棚进楼”的同时棚户区改造也启动了攻坚战,使棚户区改造拉动地区经济增长(《人民日报》)。各地棚户区改造的主体模式、融资模式、空间策略以及对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给我国棚户区改造实践的认识带来启示,也提供了一种基于可持续性的范式思考。
2.棚户区改造的相关研究
2.1棚户区评定标准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