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
空间模式上,辽宁省结合棚户区集中成片的现状,以稀释贫困聚集为目标,具体采取“整拆整建”(坚持整个市区内整体大分散、局部小集中、个别混搭)空间改造策略。将贫困集中区拆散到不同的安置点,使贫困阶层与其他阶层混合起来,起到稀释贫困空间的同时再造了社会关系,为良性脱贫提供条件。遵守原地安置为主,异地安置为辅的原则,对于区位较好的改造项目采取原地安置,而对于位置偏远、地址环境条件差的采取异地安置。同时,辽宁棚改使住房建设与配套设施同步,实现城市整体空间上市政基础设施对接,完善公共服务网络。除此以外,辽宁省积极整合棚户区腾出的土地,兴建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和工业园,使传统企业升级入园,有效调整了城市的功能空间,改变了”厂居混杂“的历史遗症,产业升级的同时也带动了就业。
图2 辽宁省棚户区改造动力机制·政府主导市场配合型改造模式
作者自绘
3.1.3 基于可持续视角的空间绩效评价
从社会空间绩效角度看,辽宁棚户区改造打破了贫困空间,实现了社会阶层的有机重组。然而棚户区居民普遍为低保人群,进入棚改新区后生活成本增加导致无法缴纳物业,用不起新设施的现象。因此,提高后棚改时代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保障和居民的就业能力是实现可持续的必要措施。
从经济空间绩效的角度看,棚改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布局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然而,在政府补贴为主导的情形下资金来源不足,融资的不可持续难以保障棚改的有效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