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
2.受体 受体(receptor)是指位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如递质、调质、激素等)特异结合并诱发特定生物学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位于细胞膜上的受体称为膜受体,是带有糖链的跨膜蛋白质分子。与递质结合的受体一般为膜受体,且主要分布于突触后膜上。能与受体特异结合,结合后能产生特定效应的化学物质,称为受体的激动剂(age3nist);能与受体特异结合,但结合后本身不产生效应,反因占据受体而产生对抗激动剂效应的化学物质,则称为受体的拮抗剂(antagonist)或阻断剂(blocker)。激动剂和拮抗剂二者统称为配体(hgand),但在多数情况下配体主要是指激动剂。
(1)受体的亚型:据目前所知,每一种受体都有多种亚型(subtype)。例如,胆碱能受体可分为毒蕈碱受体(M受体)和烟碱受体(N受体),N受体可再分为N。和N:受体亚型;肾上腺素能受体则可分为d受体和B受体,Ⅸ受体和p受体又可分别再分为d。、a。受体亚型和B-、B:、B,受体亚型。受体亚型的出现,表明一种递质能选择性地作用于多种效应器细胞而产生多种多样的生物学效应。
(2)突触前受体:受体一般分布于突触后膜,但也可位于突触前膜。位于突触前膜的受体称为突触前受体(presynaptic:receptor.)或自身受体
(autoreceptor。)。通常,突触前受体激活后可抑制递质释放,实现负反馈控制。例如,去甲肾上腺素在释放后反过来作用于突触前仅。受体,可抑制其自身的进一步释放(图10—9)。有时,突触前受体也能易化递质释放,例如,交感神经末梢的突触前血管紧张素受体激活后,可易化前膜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3)受体的作用机制:受体在与递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后被激活,然后通过一定的跨膜信号转导途径,使突触后神经元活动改变或使效应器细胞产生效应。根据跨膜信号转导的不同途径,递质受体大致可分成G蛋白耦联受体和离子通道型受体两大家族,前者占绝大多数。部分递质受体及其主要的第二信使和离子通透性列于表10—3中。
(4)受体的浓集:在与突触前膜活化区相对应的突触后膜上有成簇的受体浓集。因为此处存在受体的特异结合蛋白(specific binding protem‘)。神经一肌接头处烟碱受体的特异结合蛋白是rapsyn,谷氨酸受体和GABAA受体的浓集分别与PB2一结合蛋白族和gephyrin蛋白有关,而在视网膜中的GABA。受体则通过MAP一1B蛋白结合于细胞骨架上。以GABAn受体为例,当神经兴奋时,游离的受体迅速移向geph州n并与之结合,使受体在后膜上浓集成簇,随后,gephyrin结合减慢,并阻止受体的进一步移动;当神经安静不活动时,。受体可解聚并移去。提示受体的浓集与神经兴奋有关。
(5)受体的调节:’膜受体的数量和与递质结合的亲和力在不同的生理或病理情况下均可发生改变占当递质释放不足时,受体的数量将逐渐增加,亲和力也逐渐升高,称为受体的上调(up regulafion);反之,当递质分泌过多时,则受体的数量和亲和力均下降,称为受体的下调(down regulation)j有些膜受体的上调可通过膜的流动性将暂时储存于胞内膜结构上的受体蛋白表达于细胞膜上而实现;而有些膜受体的下调则可通过受体蛋白的内吞人胞,即受体的内化(internalization),以减少膜上受体的数量而实现;也有些膜受体的下调是由于受体蛋白发生磷酸化而使其反应性降低所致。
3.主要的递质和受体系统
。(1)乙酰胆碱及其受体: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是胆碱的乙酰酯。以ACh为递质的神经元称为胆碱能神经元(cholinergic netiron)。胆碱能神经元在中枢分布极为广泛,如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丘脑后腹核的特异感觉投射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