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在我国开始得到少部分人的青睐,进入发展的起步期,同时这一阶段也是大部分人的观望期。2012年—2013年期间,文献数量大幅度增加,从十位数猛增到百位数,整整多了14倍,这种现象显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研究甚至大力推动微课程的应用和发展,国内的微课程开始步入成长期,究其原因,可推测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微课程的应用价值和巨大潜力,此时从教育部到各省、市、区,再到各校,全国各地都在风风火火地举办各类微课程(微课)比赛,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国微课大赛、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微课程组比赛等国家级微课比赛的引领,各省市微课大赛的跟随,大力推动和促成了微课程在我国的高速
发展,使其成为当年随处可见的最热门词汇之一,2013年堪称“中国微课元年”
[30]。鉴于2014年1月-3月期间已出现51篇文献,按这一势头发展,估测2014年生成的微课程文献数量将不亚于2013年,2013年—2014年仍是我国微课程的成长期,而2014年有望成为微课程研究的高峰点。总之,目前从整体上看,我国微课程的研究势头强劲,发展持续呈上升趋势。若以成长周期的视角来看,之后,我国微课程的研究还会相继步入成熟期(高原期)和衰败期,最后趋于常态化的发展。
2.2.2.2设计、开发方面的文献较多,但基于理论提出设计开发原则较少
由内容类目表可知,目前国内微课程在设计方面的文献较多,主要分为理论综述、现状发展、设计方案三个部分,其中理论综述类的文献不仅在设计方面所占比例最大,而且也是所有研究文献中占用份额最多的,其数量远远大于其他类的研究文献。开发方面的文献也不少,总数排在第三位。经进一步研读设计与开发方面的文献发现,目前国内并没有统一的微课程设计模式、流程和标准,各人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对微课程进行设计和开发,而且大多数人仅局限在研究微课的设计与开发上。虽然有人提出了微课的设计和开发流程,但基于理论提出设计与开发原则较少;且结合案例进行佐证和讲解的文献不多。在此情况下,笔者汇总了目前关于微课程(微课)在设计与开发方面的研究,并梳理了已提出的一些微课程(微课)的设计、开发原则和建议。2011年,胡铁生基于区域资源建设经验,提出了区域“微课”开发的四个步骤和两个途径。[31]次年,他又总结了“中小学区域微课资源建设的共建主体”、“一线教师开发微课的过程”等实践经验。[32]在胡铁生研究的基础上,黄建军、郭绍青提出了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流程,构建了微课程的设计模版,提出了微课程制作的技术要求、设备配置与制作
[11]方法。李玉平主张借助文字、图片和音乐来制作微课,并结合原创的微课案例,总结了微课设计的两大步。[6]黎加厚在教师培训过程中,提出了微课程设计的17条建议。[2]梁乐明等人基于国内外三个微课程平台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微课程的设计模式。[28]李小刚等人从认知负荷的角度提出了微课设计的5点原则,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