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内容、媒体和可用性三个方面的设计。[33]余剑波、王陆设计了微课程的点链圈模型。[34]张晓君、李东哲等人总结了微课程视频制作中的注意引导设计原则。[35]刘名卓、祝智庭对微课程的设计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案例提出了微课程设计的概
[36],从内容、念模型。单从凯、王丽提出了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一三五模式”
技术路线和开发流程方面总结了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37]郑小军、张霞归纳了微课创作过程中的八类常见问题,总结了“去粗取精、删繁就简、引发思考、隐性知识显性化、抽象知识可视化、操作技能动态化、音画同步、视听一致”等微课创作应遵循的原则,并提出创作微课的十点建议。[30]同时,强调在设计与开发时要避免微课的浅阅读趋向。[38]韩中保、韩扣兰基于 Blending Learning对微课及微课网络平台进行了设计,并从认知负荷角度,提出PPT设计时应注意的原则。
[39]周艳等人基于MOOC理念设计了微课网站。[40]余胜泉、陈敏提出了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41]刘红霞等人分析了“微课”的教学行为,并设计了呈现教学
[42]行为影像的方案。张晓君、李雅琴等人基于认知负荷理论,提出了微课程多媒
体课件的三点设计策略。[43]钟琦、武志勇结合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构建了“微课程”教学模式框架图。[44]
2.2.2.3微课程尚处在试水应用阶段,没有探索出较为成熟且可重用的应用方式
虽然有关应用的文献数量远少于设计方面,但其数量仍是可观的,而且仅次于设计方面,这表明我国十分重视微课程的应用研究。通过对微课程应用文献的进一步研究,笔者发现微课程主要被应用在中小学、高校、高职高专、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这四大教育领域,其中微课程曾在中小学的语文、英语、数学、信息技术等九大课程中进行试水应用,而高校、高职高专也分别将微课程应用在《现代物流学》、《现代教育技术》、《生理学》等九大课程教学中,同时,微课程也被用于教师进修、培训和教研,等等。这些情况说明,微课程正在我国各年级、学科和领域中展开大范围的试水应用,但目前还没有探索出较为成熟且可重用的应
用方式。
图2-4微课程在各领域、学科或课程的应用分布情况